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日韓峰會中的“危”與“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27 01:08:02  


  中評社北京5月27日電/《解放日報》刊載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廉德瑰的文章說,上世紀60年代,美國總統肯尼迪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英文的crisis(危機)在中文裡是由兩個漢字構成的,一個是危險的“危”,一個是機會的“機”。看來“危”與“機”的辯證關係似乎在漢語裡比英語裡顯得更加直觀。也許正因如此,同屬漢字圈的中日韓三國在促使危機轉化時也顯得更加成熟。去年美國主導的東亞軍演曾經使三國關係面臨絕境,然而日本震災又為三國合作轉向柳暗花明提供了契機。第四次中日韓峰會就是這種轉圜的實例。此次峰會,三國緊扣防災與核安全的主題,深化和擴展了現有的合作,為未來的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具有如下四個特點。

  首先是務實性。三國在防災與核安全方面確認了包括信息交流、互相支援、技術研究等內容的基本原則和措施;決定提前結束自貿協定共同研究,努力使投資協定談判盡早達成實質性共識,早日實現三國海陸聯運。另外,三國還加強了金融、知識產權、環保等領域的合作。特別是三國均認識到旅遊有利於刺激經濟,所以表示支持到2015年使三國人員往來規模擴大到2600萬的目標。

  其次是前瞻性。三國首腦早在2008年第一次峰會上就確立了未來指向的原則。歷史問題、領土爭端,甚至意識形態對立,是困擾三國進一步合作的障礙,如果三國把這些分歧的解決作為合作的前提,東北亞的合作必將停滯不前,所以,三國高瞻遠矚地把合作定位到更廣泛的領域和更長遠的目標——為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做貢獻,從而繞過和克服了現存的障礙。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