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下任特首土地政策 應有全盤戰略視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25 09:44:27  


  中評社香港5月25日電/《明報》今天發表評論員文章,就下任特首的土地政策提出建議。文章認為,下任特首的土地政策,不應該止於是否複建居屋、或增加多少土地供應那麼簡單,而是應該從戰略的高度檢視土地政策(包括房屋政策),制訂具體政策方向,使土地政策在香港整體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起健康和積極的推動作用,有序地擺脫樓市暴升暴跌的惡性循環。

  須有政策應對樓市泡沫危局 這是治港能力一大考驗 

  香港地少人稠,過去與未來發展,土地都起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今日從回顧香港發展歷程與日後香港發展應走之路兩方面,認為參選人應該以全新視野體待土地政策,檢視個中良窳,並提供答案,讓市民知道未來的特首如何帶領香港趨土地政策之吉、避土地政策之凶,為香港開創新局面。

  土地政策與香港經濟、社會之息息相關,只要回顧香港回歸14年以來,土地政策導致樓市大起大落,牽動經濟和社會民生之處,個中情值得思考。97回歸之時,樓市承接回歸亢奮,樓價持續攀升,市民收入與供樓比率,達到超過80%的不合理程度,首任特首董建華提出每年“八萬五”的建屋目標,企圖紓解置業難的困境,其鴻圖大計,當時確實有實際客觀需求,若非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董建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顔”的心願,就可望實現。

  但是“八萬五”生不逢時,剛捱過亞洲金融風暴,即遇上科網股爆破,元氣未複又遭逢瘟疫SARS來襲,香港一度成為死城,經濟活動大減,整體經濟氣若游絲,樓價從1997、98年高位大跌約七成,逾10萬名負資產,民怨沸騰;2003年七‧一50萬人上街,不但是導致董建華腳痛、“董下曾上”的分水嶺,也促使中央政府改變對港方略,由對特區政府完全放手,調整為“不干預、有所作為”的介入。

  曾蔭權接任特首之後,於土地政策,政府完全放手讓市場(實際由發展商)主導,例如持續21個月並無發展商勾地,政府卻不當一回事,導致新樓供應嚴重短缺。所以,這幾年,樓價升至脫離大多數市民負擔的能力,是曾蔭權政府土地政策錯誤的結果,已是公論。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