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傅應川:陳炳德訪美對東亞的長期戰略影響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24 12:41:24  


  中評社台北5月24日電/台灣退役中將、中華戰略學會常務理事傅應川今天在旺報發表文章說,大陸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上將應美軍參聯會主席穆倫上將的邀請,率團訪問美國。雙方展開激烈言辭交鋒,頗具戰略意義。雖然達成6點共識,多少應了最初美方的期望,建立“某種程度的透明度和信任的關係”。但就戰略層面的實質意義而言,可說無足輕重,無甚成果,對兩軍未來關係的發展,僅具備象徵性的意義。 

  文章說,反觀陳炳德,卻攻勢犀利,在立場上不讓分毫,逼得穆倫頻頻凸槌,說出“我同意中國和平統一的看法”。顯示大陸對此次的訪問,是有備而來。大陸軍方對這次訪問的戰略目標,設定在建構一個“中美新型軍事關係”。即是要求美軍在地緣戰略上,打破逐漸形成新的西太平洋冷戰架構。雖然大陸所揭示的“和平崛起”,不會挑戰美軍超強霸權,但亦為大陸的核心利益畫定紅線,不容任何強權的侵犯,亦不會聽命於美國霸權的頤指氣使。 

  大陸軍方指出,中美兩軍發展新型軍事關係,存在3大障礙:美台軍售;美機艦對大陸近海實行大範圍、高強度的偵察;美對大陸歧視性國內法律問題。其中的第3項,直指《台灣關係法》,認為美國制定該法,干涉中國內政“太霸氣”。基於上述三大障礙,大陸設定了3個主要的議題、論點,指責美方,作為這一波訪問時的攻勢重點:第一,繼續對台軍售;第二,插手南海問題;第三,做局釣魚島。並認為美國目前所做的,是日趨嚴重的挑戰甚至威脅中國的核心利益。如果美國不改弦更張,必然對中國的忍耐極限構成挑戰。很顯然的這些議題,不但牽動整個西太平洋的地緣政治架構,亦無一不是兩岸關係中的重要議題。大陸不但對美台軍售施壓,更指向美台軍售的法源基礎,欲使美台軍售從根本上拔除,戰略目標設定之深遠,出手之重,誠屬空前。 

  文章說,2010年1月29日,美宣布對我總金額近64億美元的軍售案,大陸不但延遲中美副部長級戰略安全、軍控與防擴散等磋商;中方也對參與售台武器的美國公司實施相關的制裁。耐人尋味的是,儘管台方在軍售立場上,與大陸相左,但大陸對我軍承購意願及立場,卻沒有任何指責,且這波攻勢亦然。這意味著中共在美台軍售的議題上,已建立了一個穩定的戰略模式。 

  這個戰略的理論基礎,是在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機(823戰役)時,毛澤東的戰略指導,稱之謂“絞索政策”。當時戰略環境,是冷戰形成之初,美國固然可以借助盟國的軍力,形成圍堵防線,但毛澤東的想法,卻可使這些盟國變成美國的包袱。美國用“安全承諾”,藉著軍援、軍售,兵力投射、戰略利益,來拉攏盟邦。當“安全承諾”無法兌現,或盟邦無力擔任圍堵前哨時,此一聯盟遂告瓦解。 

  文章說,兩岸關係的改善,台灣軍方擔任民主國家圍堵防線的前哨角色,已經退色,在戰略上對美的價值在逐漸消退中。但是美國還要維持其他的盟邦,不能撤掉對台軍售的防衛“安全承諾”。因為,這會導致整個西太平洋的地緣戰略架構的崩解。於是這個戰略的“包袱”概已形成。 

  這次大陸軍方的動作,看似沒有結果,但一些戰略家已經提出美國應廢《台灣關係法》,以後就不必在台灣問題上向“中國”叩頭。美對台如此,對核災之後的日本,恐亦如此,就看美國如何解“套”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