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胡錦濤會晤奧巴馬。 |
中評社香港5月5日電/美國《華盛頓郵報》5月2日載文《我們如何低估了中國》,摘要如下:
美國和中國這兩個世界經濟超級大國即將舉行第三次戰略和經濟對話。在具體的問題之外,對美國和全世界來說真正的問題是中國越來越明顯的經濟支配地位。
胡錦濤主席今年1月訪問美國之後,奧巴馬總統發表的國情咨文顯示出,美國的政策制定者擔憂中國是一個可能的競爭對手,或許是威脅。中國在經濟、軍事和政治方面的實力不斷增強,而且是美國的大債權國。但是,從人們對奧巴馬國情咨文的反應來看,這一威脅沒有被看作是迫在眉睫。一些人指出,40年前和20年前俄羅斯和日本分別崛起的時候,也有人說過同樣的話,結果那些所謂的威脅不過是虛驚一場。但是,萬一這種威脅之大超乎美國政策制定者的想象呢?”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字,美國201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為14萬7千億美元,是中國5萬8千億的兩倍以上,美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中國的11倍以上。高盛投資銀行預測中國經濟在2025年之前不會超過美國。美國人也為自己社會開放、創業精神和世界級大學和研究機構無與倫比而感到滿意。
但是,這些想法或許過於樂觀了。支持這些樂觀想法的數字有些誤導,因為這些數字是基於把世界各地的商品和服務價值轉換成市場兌換價的美元價值。人們早就明白,利用貨幣兌換價來估量商品和服務的價值對不同的國家的真正價格是誤導的。幾種商品和服務,如醫療、零售、建築等等,是不能夠跨越國境進行交易的,而這些商品和服務在窮國比較廉價,因為窮國的勞動力豐富。利用市場外匯兌換價來比較不同國家的生活水平會低估窮國的人在獲得這些商品和服務時所得到的好處。購買力平價估計可以把這種價格的不同納入考慮,因此是一種計算和比較不同國家的生活和經濟產出的相對更好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