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石之瑜:台灣書院的黑色幽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11 09:51:56  


石之瑜:多元文化流於口號
  中評社台北4月11日電/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石之瑜今天在台灣蘋果日報撰文指出,即將在美成立的台灣書院,號稱三大任務是推廣華文教學、台灣研究與漢學研究。然而,一方面希望旁人學自己的語文,另一方面卻要用英語研究自己,這是什麼意義?

  長期以來,各國學者都到美國學術界角逐,用英語介紹多元的思想,有助於各國彼此認識,英語的世界化和世界的英語化,是一體的兩面。所以,能在英語世界現身,乃是台灣的願望,最有經驗。台灣的大學招募新人,雖然不敢在廣告上講明獨尊英語,但是學校領導私下無不如此交代。其他日、德、西班牙或俄文,都排除。這是後殖民文化所加諸的心靈枷鎖,在總體上箝制了知識界反求諸己的意識,摧毀了他們的自信。

  所以,台灣學界讚揚的台灣研究與漢學研究,是用英語寫的,瞧不起用中文寫的,且對東亞鄰居缺乏好奇,只要求能用英語世界的眼光看東亞,排斥用日文或韓文文獻的視野看英語世界。導致台灣對日本的深厚情感,只有在大災難時才會透露,平時在知識上則盡力遮掩、壓抑。台灣在知識與情感上的分裂,是獨尊英語而實力又趕不上的黑色幽默寫照。

  多元文化流於口號

  其結果,平日汲汲於參與英語知識界,在揣摩英語讀者需要後,已不再有精力或資源對自己社會進行有系統的基礎研究。這些基礎研究有本土文化環境與學者的情感關懷在支持,大可源源不絕,一再深入。但大量資源投資在鼓勵短期可被英語世界消費的寫作,很快失去後續馬力,個人如此,知識界更毫無方向,研究所學生要找課題,幾乎須完全仰賴英語文獻。於是就只好聘僱在英語受訓的新銳教授,利誘他們加入自我消耗循環的行列。
 
  即使英語世界,這種仰賴各國學者來朝的弱點日顯,既然外國學者來了,則將外國經典翻譯成英語的需要就減少了,且多集中在有市場價值的當代小品。這樣一來,英語世界的同質性愈高,講求普遍準則的傾向愈濃,因此對多元文化的歡迎愈流於口號。
 
  以中國研究為例,早期研究方法中,翻譯經典或古文是基礎工夫,透過翻譯的過程體會並進而掌握文化精髓,這種不靠邏輯或理論傳達內涵的方式,在英語世界已式微。繼續將翻譯當成學習手段的俄國、蒙古等地,看似落後,卻往往讓英語世界敬而遠之,以免社會科學理論的膚淺,一戳就破。蒙古學者能同時操持俄、中文的很多,他們對於蒙古族的復興有憧憬,如何從其他國家的文獻中彼此認識,是成為偉大民族的內生需要。
 
  短期看,現在各國時興學中文,是因有利可圖。但長遠看,必須是中文文獻內涵豐富,思想充沛才行。要避免掉入後殖民文化自我蔑視的漩渦,還沾沾自喜自以為頂尖卓越,需要認真警惕。想與英語學術界接軌以免落伍的焦慮,在多大程度上將會侵噬本土問題意識,擠壓其他語文,導致非英語翻譯的沒落,是未來能否擺脫自我奴化的主要指標。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