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30日電/科技日報刊載《日本核事故傳遞出來的警訊——訪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研究員周贇》,全文如下:
連日來,日本因地震和海嘯所引發的核事故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的熱議話題,並再度使核電事業在全球的發展蒙上了陰影。儘管目前事態尚在發展,最終的損失和影響現在還難以評估,但核事故本身在給日本帶來深深傷害的同時,也已經傳遞出了一些重要的警示和啟迪。
針對國際上出現的部分質疑核電發展的聲音,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貝爾弗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中心長期從事核反應堆風險評估分析及核能政策和法規研究工作的研究員周贇博士,請其就中國未來在核電發展方面所應注意的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
科技日報:日本核事故對全球核電的發展有哪些危害?對亞洲和中國有什麼消極影響?
周贇:我個人覺得,對於所有擁有核能的國家來說,此次事故起到了敲響核安全警鐘的作用。從歷史上來說,每次核事故(1979年美國三裡島事故和1986年前蘇聯切爾諾貝利事故)以後,整個核工業界對核反應堆的安全設計和運行上的要求往往會更高,重視程度也會更大,而正在運行的核電站中各種安全設計和運行操作規範還會受到來自安全監管機構更加先進和嚴格的標準監督和審查。這對於所有核能國家來說當然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可對過去的工作進行反省,對未來的工作做進一步的改進。當然,這次核事故也使公眾對核電產生了一些負面看法,但日本的核事故不可能改變正在大力發展核能的那些國家的能源政策,例如中國和印度。在這些國家中,核能已被視為國家能源戰略的一個必要部分。這些國家的共性是經濟發展快、人口多以及能源需求巨大,就算不考慮任何環境問題(污染和全球變暖),傳統的化石燃料也無法解決其巨大的能源供需不平衡問題。這次的核事故應該使這些國家意識到,只有在保證核安全和核保障毫無問題的前提下才能大規模地發展核電。對於核電並非國家長期能源戰略的重要部分的那些國家,例如德國(原本就打算關閉核電站),這次事故將會加速其核電的退出。而對於那些一直對核能躍躍欲試、正在觀望中的國家,這次的核事故將延緩核電被列入能源戰略的步伐,這些國家應該考慮是否在科研能力、安全監管及應急救援上有能力應對類似的核事故。
科技日報:在此次核事故的應急處理中,日本政府的主要失誤是什麼?中國應從中汲取哪些教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