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央行專家:香港列國家金融戰略重要支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2-07 08:43:31  


夏斌認為,推動香港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是加速香港轉型的重要契機。
  中評社北京2月7日電/國務院參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向香港文匯報指出,中國金融未來十年的總體戰略方向,宜考慮選擇國內金融的“充分市場化”與涉外金融的“有限全球化”。而支持香港金融市場發展,是中國金融有序開放戰略的重要支點。香港應借助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特殊角色之力,在繁榮自身經濟的同時,成為亞洲金融合作的紐帶和平台。 

  夏斌表示,概括香港的特徵,是其具備“無”的特色,即沒有自己獨立的貨幣,實體經濟也不發達,卻擁有與國際金融體系同步的、良好的法律與市場制度基礎,擁有與中國內地天然的政治、經濟聯繫。“香港具有紐約、倫敦不能比的優勢,也具有上海、深圳不能比的優勢。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香港可成為是中國內地與亞洲經濟、與美元、與世界金融融合的橋樑。” 

  夏斌指出,充分利用香港的獨特優勢,通過創設境外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實現中央政府可控的、風險相對隔離的境外人民幣市場,便可實現“魚與熊掌兼得”—既謹慎把握匯率、資本管理逐步開放的節奏與次序,同時又享有人民幣區域化的好處。 

  港過分“內地化”或失主動權 

  夏斌認為,推動香港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是加速香港轉型的重要契機。目前香港主要是國際投資機構投資內地股票的場所,債券市場、衍生品市場發展不足,亞洲財富管理中心的地位並未確立,香港金融有越來越“內地化”的傾向。香港只有充分借助人民幣國際化之力,加快發展債券、衍生品市場,提高亞洲甚至全球財富管理中心的地位,並借此進一步聚集亞洲甚至全球的金融供需資源,方能為未來的結構轉型奠定良好的基礎。 

  夏斌表示,香港在經濟、金融層面加強與內地更緊密的聯繫與合作,才能真正確保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享有實在的經濟繁榮內涵。他提醒道,若香港不依托於中國內地日益壯大的經濟影響力,其發展軌跡不納入國家有序開放的金融戰略,而沿襲過去的發展模式或資本市場的“內地化”傾向,不僅可能喪失經濟持續繁榮的局面,且有可能失去對未來經濟轉型的主動權與空間。 

  強化港滬合作 明確分工 

  關於港、滬金融中心的互動,夏斌認為,隨著境內、外人民幣跨境交易品種和交易量的逐步增多,及交易渠道的不斷擴展,兩地金融發展的定位自然會從清晰逐漸走向模糊。在分工上,上海宜重點推動金融業的對內市場化、自由化,做大做強國內的金融市場業務;香港應抓緊機遇,全方位開闢離岸的人民幣金融業務。 

  夏斌指出,加強兩地之間的金融合作,將不斷幫助釋放中國資本賬戶開放的各種壓力,促進開放中各種條件的形成,進一步加速國家金融戰略的實現。他建議,短時期在仍保留必要的資本賬戶管制框架下,可有步驟推動兩地資本市場的有限融合。比如,有控制的推出上海、香港的交易所互掛ETF等產品,繼續逐步擴大QDII、QFII的額度等。此外,兩地還可聯手積極探索亞洲美元市場。 

  夏斌表示,亞洲是世界美元儲備最多的地區之一,又是今後世界各地區中經濟發展最快、投資回報最高的地區之一。他認為,應鼓勵符合條件的亞洲各國政府、機構和企業在滬港兩地金融市場發行美元債券。在歡迎各國政府、投資者投資亞洲美元債券的同時,允許中國官方外匯儲備和國內機構、自然人美元持有者投資該債券市場。這一通過以亞洲美元支持亞洲實體經濟發展的方式,既能有效遏制美元濫發情況下,過多的美元游資對國際金融市場的投機衝擊與國際金融市場的過度波動,又可通過支持亞洲經濟的發展,令中國收穫亞洲經濟一體化的好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