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文化中華、政治偏安 馬英九新路線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1-11 08:00:33  


國民黨政權從“一中各表”出發,至此終於有了一個完整的論述架構,它標示了國民黨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無論它是否改名,它都已經是個實質的“中華台灣國民黨”。
  中評社台北1月11日電/百年元旦文告在歷史的意義上不會是一篇普通的文告。做為國民黨的主席,馬英九發表了一篇可能是他上任以來最重要的一篇文告,在這篇華麗的文告中,清楚地為百歲的“中華民國”定位做了完整的定調。當然,馬英九如何定位“中華民國”,歷史也會如何定位他。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與佛光大學文學系主任、兩岸統合學會祕書長謝大寧今天在旺報撰文指出,這篇文告特色在於文中許多觀點並不新,但是將其組合在一起,標示了馬英九一條自己的路線,這條路線分成文化與政治兩條支線,文化方面延續兩蔣時期“文化中國”,但將其修正為“文化中華”路線;政治方面不同於蔣介石的“光復大陸”,也異於蔣經國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走的是“政治偏安”路線。“文化中華、政治偏安”這八個字可以視為馬英九的“國家”總路線。 

  馬政府文化政策轉向 

  所以強調“文化中華”,其中有馬英九個人對中華文化的信仰,其目的當然是在凸顯“中華民國”並沒有脫開中華文化的紐帶,並且標示了他未來將會以此為主軸,一方面和民進黨長期以來“去中國化”政策做出區隔,同時也藉此爭取大陸對其路線的信任感。可是他也極力避免提到“中國”,所以我們也不能說他採取了“文化中國”的講法,因此姑且名之為“文化中華”的路。

  馬英九這一宣示當然有其特別的新意,在此之前,馬政府其實對強調中華文化,是有些膽怯的,以此,乃常讓馬英九遭到其基本群眾的批判,而現在馬英九以如此的“力度”在文告中凸顯此一面向,無疑會讓馬政府在文化政策上出現明顯的轉向。馬英九並且宣示要讓台灣成為中華文化的領航者,這更是對大陸想推動兩岸的文化交流,作出明確的政策性回應,也代表了在未來兩岸的文化交流中,“中華民國”將會和大陸競爭中華文化的詮釋權以及話語權。 

  “中華民國”完全偏安化 

  在政治方面,如果將這篇文告和當年兩蔣的文告對比一下的話,就會看出來,馬英九在他的文告中,已經不再設定大陸人民為其潛在的訴說對象了。在敘述“中華民國”歷史的時候,“中華民國”的界線與定義其實一直在滑動。就法律意義言,“中華民國”的“憲法”所界定的“中華民國”始終只有一個,可是順著馬英九的行文,那個撤退到台灣來的“中華民國”已經逐漸切斷了與撤退前之“中華民國”的關係。換言之,這是一種運用“語詞模糊性”的滑動式的“中華民國”論述,表面上“中華民國”的法統不改,可是政治上的實質內容已改變。 

  順著這樣的論述,只能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政治上“中華民國”已經“完全偏安化”了。或許馬英九認為,“中華民國”在實質上已經無法再回到大陸,偏安已是唯一選擇;另外,他或許認為不採取偏安論述,無法與民進黨的台獨論述競爭,在這個脈絡中,完全走出了兩蔣“王業不偏安”的論述之外,而形成了他自己的路線。 

  這個偏安路線在文告中最明白的表述,就在兩點上,一是雖然在“憲法”上,“中華民國”的主權涵蓋大陸,可是大陸人民對“中華民國”前途的決定權已經被排除了。在文告結語中,延續其台灣前途自決論的觀點,稱“國家的前途、台灣的未來,都掌握在我們二千三百萬人手中,由我們自己來決定”。 

  出現中華台灣國民黨 

  另一個則是馬英九所標舉的“百年和平”的理想。這百年和平該如何完成呢?那就是在“現狀”的基礎上,兩岸互相尊重,持續交流,擱置爭議,共創雙贏。換句話說,兩岸既非統,因為兩岸各過各的,也非獨,因為還有一塊“中華民國”“憲法”的“法理圖騰”連結著兩岸。只要誰也不去戳破那不能說破的“法理圖騰”真相,兩岸便可以繼續在“逐漸拉近距離”這類的修辭上走下去,“中華民國”也可以繼續維持其文明優越感。所以馬英九認為這條路線便是一條成本最小,而又能讓“中華民國”生存發展的路線。 

  以上是我們以最同情的理解對馬英九元旦文告所揭櫫之路線的總體描述。國民黨政權從“一中各表”出發,至此終於有了一個完整的論述架構,它標示了國民黨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無論它是否改名,它都已經是個實質的“中華台灣國民黨”。但是這樣的路線真的可以維繫、創造“文化中華與百年和平”嗎?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