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老北京門墩兒找到避難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1-07 09:52:44  


北京鬆堂齋博物館收集了門墩兒以及中國傳統住房的各種建築藝術品,比如,門楣、鬥拱、梁拄、墻雕等。
  中評社香港1月7日電/新加坡亞洲新聞網1月6日載文《老北京門墩兒找到避難所》,摘要如下:
 
  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速,北京四合院正快速消失。老北京四合院特色鮮明,堪稱“京城符號”,可現如今許多四合院被拆毀。

  “門墩兒”是傳統北京四合院門前常見的飾物,不僅如此,更是四合院主人身份的象徵。普通家庭的門墩兒只是簡單的一對石頭,而精雕細琢了各種圖騰的門墩兒則是尊貴的標誌。

  一代代北京人騎著門墩兒長大成人,但極具建築藝術價值的門墩兒正快速隨著“老北京符號”四合院和胡同一起消失。為商業開發之需,很多四合院和胡同在推土機下變成一片瓦礫,但是,還有極少數門墩兒有幸在一個私人博物館找到了避難所。

  北京鬆堂齋博物館收集了門墩兒以及中國傳統住房的各種建築藝術品,比如,門楣、鬥拱、梁拄、墻雕等。其中有一對門墩兒被譽為“門墩兒之王”——距今700多年前元大都時的《武士飲獸圖》門墩刻工精細、保存完好,堪稱“鎮館之寶”。門墩兒上描述的是一位正在馴獸的武士,反映了元朝鎮壓敵人的願望。

  門墩兒的歷史對很多人而言至今仍是不解之謎,即使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也不例外。志願者周玉(音)說:“過去,我對門墩兒的特色很熟悉,但是對其背後的故事一無所知。如果你早些時候問我,門墩兒上的雕刻意味著什麼,我肯定說不出所以然來。”他現在已成為“門墩兒專家”,並自願成為鬆堂齋博物館的導游,他不斷將自己了解到的最新信息介紹給中外遊客。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