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5日電/韓國《朝鮮日報》1月3日載文《新鴨綠江大橋奠基式 中朝何必寒冬舉行》,摘要如下:
朝鮮和中國在去年12月31日舉行的新鴨綠江大橋奠基儀式可以說是兩國邁出的經濟合作“第一步”。兩國在過去的2、3年裡通過各種渠道就經濟合作方案進行了討論,但雷聲大雨點小。去年初兩國對連接圖們江下游的琿春圈河口岸和朝鮮元汀口岸的大橋進行了維修改造,但這只不過是對日本統治時期建造的舊橋進行修葺而已。
專家們認為,圍繞這次舉行奠基儀式的新鴨綠江大橋,兩國之間也存在諸多矛盾和不信任,因此要想讓新鴨綠江大橋建成後發揮真正的作用還需經歷很多難關。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09年10月訪問朝鮮時,兩國就新建鴨綠江大橋達成了協議,但過了1年零2個月的時間才舉行奠基儀式。
新鴨綠江大橋的雙方連接點——朝鮮新義州和中國丹東是兩國貿易的核心渠道。兩國貿易總量的70%通過該區間完成。迄今為止兩國通過1910年建設的鴨綠江鐵橋進行貿易。連接丹東和新義州舊市中心的鴨綠江鐵橋只有一條車道和鐵路,為兩國間貿易造成了極大的不便。而且擴大人力、物資交流也受到限制。
中國從21世紀初開始就推進建設新鴨綠江大橋,中國在2007年提出了以中方負擔全部費用的方式建設新鴨綠江大橋的方案。為了增進兩國間更活躍的經濟合作和人力交流,中國不惜自掏腰包來建設基礎設施。但朝鮮一直拒絕中方的提議。丹東一位消息人士說:“朝鮮擔心緊急時刻這座大橋會成為中國軍隊進入朝鮮的通道,這是朝鮮不希望看到的,而且朝鮮還擔心新橋一旦建成,就會為中國一直要求朝鮮實施的改革開放打開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