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2010中國經濟喜憂參半 難中收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2-28 09:42:49  


 
  通脹燎原下抬高底線

 行至年末,由於2009年增發的天量信貸滲透到消費市場,中國高通脹態勢確立。11月高達5.1%的CPI衝擊著社會各個階層的神經,搶購現象一次次在全國各地上演。“通脹”一詞成為媒體熱詞榜單新貴,網民以其智慧創造出的“豆你玩”、“蒜你狠”、“糖高宗”等諧音熱詞更是風靡一時。

 此次推動通脹的基本力量是食品價格的上漲,隨後開始蔓延到其他商品。在流動性充裕的背景下,經濟學家指出,由國際價格上漲所形成的輸入型通脹和由工資上漲所形成的“工資- 物價螺旋”將開始成為推高新一輪通脹的動力。面對通脹壓力,包括厲以寧在內的一些經濟學家和官員提出,由於中國可保持9%的高增長率,通脹率警戒線不應該局限於3%,可以提高到4.5%,並稱這是 “社會是可以承受的。”

 政府則出台了系列政策進行調控。包括16條行政措施以及收縮流動性的貨幣政策。上周日總理溫家寶也就通脹問題特別指出,政府完全有信心和群眾一起渡過難關。他說,“通脹預期比通脹本身更可怕”,在有通脹的時候,一定要建立起信心,充分認識到我們的有利條件,並且及時採取有力的果斷措施來平抑物價。

 而老百姓對通脹的“切膚之痛”要遠高於官方數據。專家分析指這是因為中國消費率偏低。中國消費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分配失衡,社會保障體系滯後。中國目前基尼系數接近0.5,兩極分化嚴重。

 政府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預計明年將會推出部分政策,通過財政、稅收制度調節收入差距,並加快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社會安全網絡的建立。

  “中央空調”房價“俯臥撐” 

 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針對房地產市場出台了諸多調控舉措,但是“史上最嚴”的調控最終卻有再次淪為“中央空調”之虞。
 今年4月15日,“新國四條”發布;4月17日國務院再次發力,發出“新國十條”,這被稱為“最嚴厲的樓市政策”,規定貸款買二套房首付不得低於50%,並對房價過高地區可暫停發放第三套房貸;至9月底,中央政府又加碼調控,暫停發放第三套及以上房貸;首套房首付比例不低於30%;房價過高上漲過快城市將限定家庭購房套數。但是兩度加碼前後,房價做起了“俯臥撐”:從量價齊升到量跌價平,再到量價齊跌,又回到了價平量低,現在有些城市又逐漸開始量升價漲。

 數據顯示,在4月及9月調控政策輪番出台之後,全國房價環比僅有6月出現下降,其餘各月均保持上漲或持平, 房價未見下跌。到了年底,樓市銷售旺暢,大量貸款也通過“地王”的方式進入了土地市場,地價又創新高,為房地產泡沫的發展推波助瀾。
 對此,總理溫家寶亦坦承中央調控措施落實得不夠好。其上周日的最新表態是:“在我的任期內,一定要使房價能夠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我還要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努力,絕不會退縮。”

 分析認為,溫總的表態意味著明年樓市調控不會有任何放鬆。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則指出,明年房地產業的政策調控並不是簡單地全面打壓房地產,而是減少經濟對房地產業的過分依賴。

  政策謀退出陷“兩難”

 總體而言,4萬億投資拉動了經濟復甦,但負面效應也顯而易見。去年以來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和資源錯配導致的泡沫虛增、各地方政府高額舉債以及高位通脹和“保增長”的既定目標使政策轉向面臨“兩難”。

 泡沫的膨脹不但沒有幫助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反而大大增強了投機泡沫對實體經濟的危害,大量資本流入的是房地產,股票和國企主導的鐵公機項目。地方債務和房地產泡沫在借政府救市之際快速膨脹,返過頭來看救市效果弊大於利,使結構調整更加困難。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的經濟、金融環境都決定了中國必須改變或修正前兩年實施的“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這個月月中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指出,2011年貨幣政策和貸款政策將趨於穩健甚至相對收緊。

 央行副行長胡曉煉在最近一次央行會議上亦明確指出,貨幣政策從適度寬鬆轉向穩健,是宏觀政策導向一個重要變化。而明年“穩健貨幣政策”的具體任務就是貨幣供給總量要回歸常態。至此,寬鬆貨幣政策已完成歷史使命正式宣告退出。從退出力度上而言,採取數量化的貨幣工具目前難以遏制資產泡沫和通貨膨脹的趨勢。央行年內二度加息聖誕節啟動。到目前為止,年內央行已經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並加息2次,還通過窗口指導要求商業銀行控制信貸增速,料全年新增信貸規模控制在7.9萬億元左右。

 回顧2010年的貨幣調控,周小川曾經無奈地表示:“多數央行政策工具,都存在兩難,想使手裡少數幾項貨幣政策工具,滿足所有不同利益群體的要求,是很困難。”在被媒體問及“你的工作更難做,還是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工作更難做”時,這位央行掌門坦言“自己的工作難做”!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