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0月24日印度總理辛格抵達日本10月24日,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抵達日本東京國際機場,開始對日本進行為期三天的訪 |
在軍事上“潛心修行”的同時,印度在外交上主動出擊,積極推行以東盟為突破口的“東進”政策。
在鞏固“南亞霸主”的傳統優勢地位的基礎上,印度一直希望能在亞洲範圍內獲得更多的話語權。為此,上世紀90年代,印度總理拉奧提出了“東進政策”,開始把東南亞視為印度拓展國際空間,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點方向。但此後,雙方的合作只是“雷聲大,雨點小”,到瓦傑帕伊政府執政後期,雙方合作才陸續邁出一系列實質性步伐。
而自辛格政府執政以來,印度進一步加快了“東進政策”的實施。尤其是在近幾年,隨著東盟與中日韓(10+3)合作的蓬勃發展以及東亞經濟一體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印度輿論開始擔心印度在這一進程中可能會被邊緣化,因此,時刻以“大國”標準要求自己的印度當然不能坐失主動權,此番外交上的主動出擊也是為了在戰略層面上不斷加大與東盟以及東亞各國的經貿聯繫,以期早日加入東盟“10+3”合作機制,使其變成東盟“10+4”。
在國際舞台上日益自信
分析人士稱,正是印度能給全球談判帶來實質內容的實力,部分原因在於印度在國際舞台上日益自信,令世界矚目。這種實力在本月的坎昆氣候談判中已經有所展現。印度試圖打破談判僵局,建議各國都應同意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碳減排目標。
印度的長遠目標則是成為全球性大國,像中國一樣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
印度政治專欄作家畢瓦伊說:“大家都想與印度簽署商業協議,深化與印度的政治及戰略合作。”
“入常”是躋身大國的“門票”
印度已經將“入常”看作是躋身超級大國行列的“門票”。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國力不斷增強的背景下,印度對在國際社會獲取更大的發言權頗為在意,這也成為印度掀起一系列外交旋風的要義所在。
經貿成“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