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贊比亞華人“劉大媽”無人不知 創業傳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2-10 10:34:57  


  中評社香港12月10日電/在贊比亞華人圈裡,說起劉秀義,知道的人並不多,但提到“劉大媽”卻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從中國大使、參贊到平頭百姓,從上歲數的長者至20來歲的年輕人,他們對劉秀義一律尊稱“劉大媽”。可以說,“劉大媽”三字已不只是一種稱謂,而是贊比亞華人心中的品牌,也是一種創業的傳奇。

  從小餐館起步,到買地建中國企業園區 
 
  環球網報道,劉秀義原本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中年婦女,文化不高,沒有從商經歷,對英語更是一竅不通,但她心中深藏著一份創業夢想。在朋友的引薦下,生性豪爽的她在40多歲時抵押了自己的全部家當,並向親戚朋友們舉債,凑了十餘萬元人民幣,毅然來到了贊比亞。

  在最初幾年裡,劉大媽可謂是歷經磨難,嘗盡辛苦。她先是在首都盧薩卡長途巴士車站附近租了一間2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每天凌晨三四點鐘,她就起來工作,白天做中、西式快餐,傍晚時分巴士停運後,她擺桌子做中餐。客人走後,她又收拾小店並備料,常常是夜裡12點多才從一個小房間的角落裡拉出一張木板當床來……憑借著夢想的支撐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劉大媽從這間小小的餐館起步,經過十餘年的打拼,終於成就了現在的家業。

  目前,劉大媽名下有3個中餐館,其中一個是集住宿、餐飲和娛樂為一體的大酒店。同時,她還經營著一個國際貿易公司,並利用自己在盧薩卡購買的60多畝地,建立了一個中國商人到贊比亞投資的小園區,現在已有4家工廠進駐。

  特色菜肴,受到當地人歡迎

  劉大媽中餐館最初做中國小吃,小籠包子、各式面條、酸辣粉和蛋炒飯,再配以簡單的炒菜和各式鹵味。當地華人在享用快捷可口的便食時,對其口味贊不絕口。更為神奇的是,中餐廳的美味佳肴也特別受當地人歡迎。非洲人走進中餐廳大都是由中國朋友請客開始的。當地人最初小心翼翼地嘗試著每道菜,在吃到中意菜樣時,臨走再帶一些給家人或朋友們分享。後來,他們成為熟客,開始帶其他朋友來餐廳。也有一些當地人開始從蛋炒飯、小籠包子嘗起,還同時點些炸雞腿、炸牛排類的菜,吃頓中西合壁的大餐。

  與其他中國小吃相比,非洲人更喜歡劉大媽的小籠包子。當地人總覺得中國人的手很巧,製作過程也很神奇,吃起來更是滿嘴留香。對於各式鹵味,他們起先不大敢吃,但隨著個別人的嘗試,現在很多非洲朋友一進店就點鹵味。鹵味的需求增加,使得劉大媽從剛開始每兩個月才買一頭豬,發展到每3天就要買頭豬。劉大媽常常對人說,她學說one、two、three等數字都是從買豬開始的。

  劉大媽的餐館火了,生意規模一天天擴大。她在當地的名氣也逐漸響亮起來。每天,在劉大媽的大酒店門口都能看到一群黑人,他們是在等待著劉大媽的垂青,希望能被她雇用,成為餐廳的一員。劉大媽也設法多招幾個員工,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問題。

  銘記感謝,致富不忘回饋當地

  劉大媽已經年逾五旬,雖然她操持著一大攤子生意,但卻給人留下精力旺盛、熱情周到的印象。她在當地的華人商會任職,總是盡心地去操辦著商會的各種事務。比如,每年春節前在使館舉辦的聯歡活動中,劉大媽都積極為參與者提供免費餐。在各種公益活動中都能看到劉大媽活躍的身影。她還主動拿出自己餐館中的大包房為當地華人子女辦學,免費提供教學場所等。2009年,劉大媽被推選為出席新中國成立60周年北京觀禮的非洲國家代表。

  劉大媽將感恩的話常掛在嘴邊,她經常向人們念叨:“如果沒有華人朋友們的團結和協作、沒有贊比亞黑人朋友們的理解和照料,我是不會有今天的。”

  劉大媽傳奇般的創業經歷及為當地服務的良好口碑,使她成為當地“名人”,連贊比亞總統也偶爾光臨其飯店,嘗嘗中國菜。

  在贊比亞十餘年間,她作為當地華人的優秀代表先後受到過胡錦濤主席、吳邦國委員長及到訪的中國各部委領導的親切會見。特別是2007年2月,胡錦濤主席出訪贊比亞期間吃的3頓中餐,都是由劉大媽率領她的金筷子餐廳員工親手做的。劉大媽每每談到與胡主席的見面都激動不已,她記得胡主席在握住她的手時曾說:“要好好努力啊,要幹出更好的成績,也要為我們的非洲兄弟們多提供一些就業!”

  劉大媽只有一個兒子,在中國的民航系統工作,他已經明確表示不會去贊比亞接媽媽企業經營的班。現在,隨著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和自身年紀增長,企業交接及個人養老問題都擺在眼前。劉大媽目前還沒有考慮過回國養老的事,而對於企業接班人問題,她已想好,自己幹不動時就找個人幫著幹,只要企業存在,就能幫助當地一些人就業。她也經常談到來非洲這麼多年的體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如果能抓住機會,遇到困難不氣餒,不患得患失,咬緊牙關走下去,在經濟利益上不要計較太多,就一定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記者手記

  “有人的地方就有華人在做生意”,這是我在很多地方聽到的一句話。劉大媽的經歷再一次驗證了這一點,也證明中國人的勤奮是走向世界的保證。我曾在贊比亞工作兩年,感覺那兒是一片充滿生機和希望的土地,特別適合中國人去開發和拓展。目前當地有98%的物品依靠進口,很多輕工產品,如建材、設備和配件嚴重短缺,當地人的經營素養也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因此,我們在當地所用的被褥蚊帳、手電、U盤、電池、文具等小物件,以及大型電子用品和大型活動所用物品等都是從國內運過來的。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商機。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