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7日電/雖然中國的稀土資源輸出狀況發生了變化——從長期廉價為世界供應絕大部分稀土到加大稀土資源保護和環境治理,但是,中國稀土產業技術落後的現狀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
據新華網報道,今年以來,儘管國外資源吃緊,但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稀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卻沒有外資項目入駐。作為中國唯一一個以稀土命名的國家級開發區,它擔負著“資源換技術”的重任。
包頭市稀土專家組負責人楊萬喜說,中國限制外資直接參與稀土資源開採,但鼓勵外資進入稀土應用和深加工領域,試圖以資源換技術,但多年來效果並不明顯。
多年來,包頭稀土高新區保持著約10家中外合資企業的規模,其中包括法國羅地亞、日本昭和電工等國際稀土巨頭。但專家表示,這些合資企業並沒有引進多少國外先進的技術。比如法國羅地亞公司在包頭的工廠,用的是中國的稀土冶煉分離技術,雇的是中國的技術人員,卻遲遲不按協議引進下游產品。
“每次與外資企業談到引進先進技術,他們就沉默了。”楊萬喜說。
一位不願具名的專家表示,一些外資企業投資不大,產品檔次也不高,除了流失資源,對拉動地方經濟、提升技術水平的作用並不大。這些企業在當地大量買入稀土原料和金屬,簡單加工後便運到國外進行深加工或囤積。
釹鐵硼稀土永磁材料共有熔煉、制粉、成型、燒結、後加工、表面處理等6道生產工序,日本一些公司在包頭的工廠僅加工到第二道就運到日本深加工。包頭以中、輕稀土為主,為彌補品種結構,日本等國企業還專門到產中、重稀土的江西等地辦廠,以類似的辦法獲取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