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建立兩岸共同體史觀(一):現有史觀的問題在哪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2-05 00:29:32  


 
  台獨史觀發展:希望從主權與自決中找到論據

  台獨史觀倡議者首先以“台灣定位未定論”做為其史觀的一部分。1988年4月17日民進黨第二屆第一次臨時大會通過的〈台灣主權獨立決議文〉(簡稱〈四一七決議文〉)即以此為理由。該文稱:由於1952年的舊金山“對日和約”與1952年的“中日和約”均未決定將台灣的主權歸屬任何一個國家,未來任何台灣國際地位之變更,必經台灣全體住民自決同意”。

  其實在1972年的《上海公報》,“台灣地位未定論”的始作俑者美國已經接受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等於美國放棄了台灣地位未定的主張。雖然一些台獨論者並沒有放棄這個理由,但是,從1990年代開始,特別是在台灣民主化以後,台獨論者轉由“主權獨立”與“前途自決”這兩項觀點來為其台獨主張找尋法理基礎。台獨論者將“台獨史觀”擴充解釋為“分離史觀”。基於策略性的需要,他們可以容忍暫時的“獨台史觀”。

  1992年立法院完成全面改選,1996年3月,在台灣地區完成了第一次的“總統大選”。民進黨已經沒有理由再說國民黨是外來政權。“台獨史觀”的本質從此從擺脫外來政權走向獨立,轉向已經獨立,只待“正名”而已。

  1996年3月“總統大選”以後,5月10日,民進黨文宣部副主任周奕成、民進黨選舉對策委員會副執行長陳俊麟、外省人台灣獨立促進會(外獨會)秘書長田欣,與民進黨國大代表鄭麗文(後來擔任國民黨文傳會主委、政策會副主委、現任國民黨不分區立委)、鍾佳濱、段宜康等人聯合發動100多人連署,公佈《台灣獨立運動的新世代綱領》,作為團結鞏固台灣現狀的新政治論述。綱領第五條:“台灣獨立,不一定以‘台灣’為國家的名稱。國號、國旗、國歌的變更,不是台獨運動的主要目的。台灣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最好能名實相符,以台灣為國家的名字;但是當國際形勢不允許時,應當接受暫時以其他名稱,維護實質獨立的成果”。這些民進黨新世代口中所稱的“國家其他名稱”就是“中華民國”。這一個所謂“台灣獨立運動綱領”的聲明,等於不再堅持“台獨史觀”,已滿足於“分離史觀”。

  從“台獨史觀”到“分離史觀”:民進黨與李登輝的成果

  “務實”的民進黨知道台灣獨立建國在政治上是一不可能的事,但是為了自圓其說,只有採“借殼上市”的做法,為了在2000年能夠贏得大選,算是正式放棄了以“住民自決”“追求獨立”的訴求,轉到認為在“總統大選”以後,台灣已經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未來有關“改變獨立”現狀都必須經由台灣“住民自決”。

  1999年5月9日,民進黨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稱,“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其主權領域僅及於台澎金馬與其附屬島嶼,以及符合國際法規定之領海與鄰接水域。台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至此,民進黨已經把“住民自決”視為一個“維護”,而不是“爭取”台灣主權獨立的工具。

  1999年7月9日,國民黨執政的李登輝喊出了兩岸為“特殊國與國關係”,他所謂的“特殊”,只是因為兩岸是歷史、文化、血緣上的特殊相似,但是在主權歸屬上已經是兩個相互獨立的國家。至此,“分離史觀”似乎已經成為朝野的共識。

  2000年5月陳水扁執政,整個八年中,民進黨沒有碰觸憲法上的主權問題,但是在政治、經貿、文化上走上一條與大陸儘量切割的道路。也就是說,民進黨在現實環境不允許的情形下,沒有在憲法層次做出“分離”的舉動,但是不斷加足馬力在“分離史觀”、“分離論述”上。2002年的“一邊一國”是其關鍵性的發言。

  民進黨在歷史教育上全力切斷與大陸的關係。也就是以“台獨史觀”做為教育政策的基礎,再透過教育政策來強化“獨立史觀”。除了美化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經驗,視日本在台灣五十年為“日治”而非“日據”。民進黨接受了杜正勝的“同心圓史觀”,所謂“同心圓”之概念的出現,想要以地理的分隔來轉作歷史切割的工具。在這樣的目標指導下,台灣的九年一貫(國小、國中)課程與高中課綱,乃出現了先教台灣史,再教中國史,最後則是世界史的特殊模式。

  這種模式當然是極其詭異的。台灣史的內容包括了兩個部分,一個是史前史,另一個則是從十六世紀殖民國家經略台灣開始敘述,試圖描繪一部台灣遭到殖民國家蹂躪的歷史,而某種意義上,其實隱然把“中國”也視為是蹂躪台灣的一個“殖民國家”。

  我想引述一下2007年1月31日游錫晚間出席台灣北社尾牙宴的致詞,以為瞭解這個企圖切斷台灣與中國關係的史觀的重要性。中央社是這樣的報導:“他(游錫)支持杜正勝對高中歷史教科書翻修的政策決定,民進黨堅持維護台灣主體性的價值觀,不管泛藍如何無所不用其極的打壓,或要求杜正勝下臺,對於杜正勝用具體作為落實台灣主體性的價值觀,民進黨高度肯定。他說,當初他擔任“行政院長”期間找杜正勝擔任“教育部長”時,就曾經‘任務交付’,要杜正勝對台灣史地教科書內容,處理好台灣主體性的問題,也提醒杜正勝,過程中一定引起國親陣營的反對,聲望也會下降,但要挺得住,不要輕言放棄。他認為,要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價值觀,就要拋棄大中國情結與‘一中’枷鎖,所謂的‘憲法一中’就不是一種以台灣為主體的價值觀。他說,翻修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的爭議,顯示認同台灣主體與認同中國主體,兩種價值觀是無法和解而共生”。

  獨台史觀:國民黨的妥協與退讓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到台灣、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是台灣”是國民黨在1994年以後的史觀改變的自我認同。

  2008年3月馬英九執政,理論上來說,馬英九應該改變李登輝與民進黨長達十餘年所建立的“台獨史觀”或“分離史觀”,但是很遺憾地,馬英九任用了親綠的教育部長與陸委會主委,也接收了“分離史觀”的論述。

  首先,馬英九政府在2008年上任以後,並沒有更動陳水扁時期所審訂的“九年一貫教育”(即從國小到國中)語文部分的課綱,反而於上任後第四天,他認命的鄭瑞城部長就將其公佈。依此新課綱,未來小學教科書不再稱“國語”而是“華語”,國中教科書不再稱“國文”而稱“華文”。為此兩岸統合學會特別召開記者會,以“黃鐘毀棄,瓦釜雷鳴;鄭聲亂雅,亂紫奪朱”發表聲明。“總統府”雖然在當天就立刻做出回應,並表示會重新修正。但是除了“名稱”問題之外,還包括了實質上將本國文化限縮為台灣文化的問題,以及在社會學科中很多“去中國化”的教材仍然存在。為此兩岸統合學會再發表聲明,希望馬英九能夠指示教育部,除了立即修正名稱問題之外,能夠比照處理高中九八課綱的模式,重組課綱委員會,慎選委員,針對課綱內容進行更徹底的檢討。事情如何發展,我們將積極注意。

  另一件則是更嚴重的高中歷史課綱的問題。依照馬政府新修訂的高中歷史課綱,仍然延續杜正勝所提供的同心圓史觀,把台灣史與中國史對立,先教台灣史再教中國史,1949年以後的“中華民國”是放在台灣史,而非中國史講。在歷史的脈絡上,台灣史隱然已經成了“國史”。在馬政府的歷史教育藍圖裡,沒有說“中華民國”不是中國,但是已經清楚地說,1949年以後的“中華民國”不屬於中國史。這樣的國民意識與史觀的教化過程,等於把目前的“中華民國”徹底“去中國化”了。為此,兩岸統合學會再發表嚴正公開聲明,期望馬政府能夠懸崖勒馬,“莫做自亡其史的天下第一人”,並積極防阻此一新課綱實行。

  或許讀者不知道,馬英九在2008上任以後,杜正勝仍是歷史課綱的委員,而目前馬政府迄今只有微調的九八歷史課綱,就是當年在游錫指示下,由杜正勝強行主導通過的,直接背棄“憲法一中”,以“去中國化”,以塑造兩岸為“異己關係”、“一邊一國”為認同的課綱。

  馬英九政府或許以為只要認同“中華民國”,就等於維持住了史觀。他們不瞭解,當“中華民國”的本質已經變質的時候,國民黨與馬英九政府的史觀其實就已經從“分治史觀”變質為“分離史觀”。與民進黨長期追求的“台獨史觀”不同,國民黨與馬英九政府選擇的是不放棄“中華民國”國號的“獨台史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