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時報:興建蘇花改必須謹慎行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27 08:26:26  


  中評社台北10月27日電/蘇花公路發生歷來最嚴重的崩塌事故,數百人車受困,至今仍有廿五人下落不明。一場颱風豪雨重創蘇花公路,也重創民眾對花東旅遊的交通安全信心,地方要求蘇花改盡速動工的呼聲再起。 

  中國時報社論指出,花蓮縣長傅崐萁日昨撂下重話,要求“中央”馬上建蘇花改,否則不惜繞遠路帶領民眾北上抗議。傅崐萁強調,“興建蘇花改不是經濟問題,而是人道問題”,“中央”
10月25日航拍的位於台灣宜蘭縣境內的蘇花公路塌方搜救現場。新華社
不要再找藉口搪塞;蘇花公路崩山不只是“國恥”,已是“國際笑話”;這麼多陸客的傷亡,對於台灣整體國際觀光形象都有相當大的傷害。 

  花蓮縣議會定期大會日昨變更總質詢議程,針對蘇花公路改善工程案,議員砲火猛烈,痛批“中央”長期漠視花蓮人基本生存權,議長楊文值揚言,蘇花改不立刻動工的話,議會無限期休會抗爭。 

  面對蘇花公路坍方落石,造成重大死傷意外,“環保署長”沈世宏也指出,“基於人道關懷,“環保署”將加速行政程序”,不能讓類似不幸的事再度發生;蘇花改的環評案將在“充分討論、尊重專業”前提下,盡早完成環評。沈世宏也認為,早在初審前,開發單位就與環保團體及當地民眾妥善溝通,因此初審時沒有太大爭議。目前看來應該很大機會盡速順利通過。 

  環保團體則坦承,壓力相當大,此時好像說什麼都不太對,但仍堅持環署可加速審查,但不可草率地通過。他們認為,環評目的是幫大家解決問題,例如沿線地質環境適否適合開發道路;若確定開發,那些潛在災害必須解決等,蘇花改不是不能做,但要非常謹慎。 

  首先我們要指出,回應東部鄉親一條“安全回家的路”訴求,已必須從社會公義的觀點,而不是經濟發展觀點,蘇花公路改善工程不是“應不應該改善”的問題,而是“如何改善”的技術問題。過去談蘇花公路改善,是“經濟發展”對“環境永續”如何平衡的問題,現在則是“社會公義”問題。蘇花公路改善計劃必須儘速興建,提高蘇花公路行車安全性和抗災能力,而在規劃和施工過程,當然也要全力保護減少對生態和環境的衝擊。 

  談起蘇花公路改善工程,就不得不回頭談蘇花高。過去蘇花高爭議最嚴重的並不是目前發生災難的北段(即蘇花公路這一段),而是在南段(崇德以南路段)。北段容易產生災難,大家都有儘早興建的共識,因為,公路總局統計,二零零五年至二零零九年,蘇花公路雙向阻斷天數高達二二四天,平均每年有四十五天不通,對外聯絡長年都要看老天爺臉色。 

  在民進黨主政的時代,蘇花高環評本來就朝北段工程允許施作,但南段工程則保留的思維。但後來二次政黨論替,民進黨政府就把蘇花高環評爭議燙手山芋留給馬政府,馬政府也隨後宣布興建蘇花改。 

  根據公路總局的規劃,蘇花改總經費為四百六十五億元,針對現有蘇花公路三處易坍方、消蝕及瀕臨海岸的路線進行改善。從蘇澳到崇德七十七公里的路段將以七座長短隧道提高安全性,其中這次坍塌最嚴重的蘇澳到東澳段改闢兩座單孔雙車道短隧道,東澳到南澳維持原線。蘇花改僅六十點四公里,約節省四十五分鐘車程。蘇花改環境影響說明書於今年十月八日進入環評程序,規劃設計同步進行中,希望能在年底通過環評後,隨即招標。 

  不過話又說回來,興建蘇花改並無法完全解決問題。此次發生土石崩落的人命關天的事情與快速通過蘇花改環評案之間的關連性並不大,政府不能只顧及新計劃,而忽略了舊道路。因為即使興建新的道路,舊的道路仍會繼續使用,即使蘇花改的隧道完工,舊道路不見得就不會發生坍方,類似事情還是可能發生,必須從科學及工程的角度上,設立預警系統,避免落石所造成的人車傷亡。 

  面對氣候變遷,極端氣候恐成常態,面對難以捉摸的天氣,除應建置較周延的預警系統,也應重新檢討台灣耐災能力,這也是我們另一個要面對的課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