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敵對心態是建立兩岸深層互信的“軟干擾”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24 00:21:35  


敵對心態是兩岸關係發展中的“軟干擾”。
 
  2、台灣民眾的“親美、疏中”心態

  在國民黨與共產黨爭奪中國命運的主導權、爭奪中國國家主權代表權的歷史脈絡中,無論是解放戰爭還是金門炮戰,台當局以美國為靠山,拉美國下水,為自己壯膽撐腰的心態使其始終貫徹一條明確的“拉美反共”政策主軸,而美國在“台灣絕不能落入中共之手”,在遠東要建立一個“遏制共產”的基地等自身戰略利益的考慮下,也基本延續一條“輔蔣反共”的政策,儘管其間也不乏一幕幕丟棄台灣的戲碼。中美建交後,美國兩岸交往的重心轉向大陸,使得台當局更需奉行親美政策,更以親美言行拉攏美國,防範美國與大陸聯手“損害台灣利益”。美國則利用台當局此種心態,“以台制華”,欲使兩岸維持長期的“和而不統”局面,對台灣的政治、經濟、軍事支持不斷。因此,台當局將美國視為“真誠的老友與摯友”。在長期親美政策的薰陶下,台灣民眾有著較強的親美心態。這種親美心態又因長期的國際冷戰格局而強化。2009年10月底,台灣《旺報》曾發表過一篇文章,對台灣朝野的“中國觀和美國觀”做出分析。文章指出,“在國民黨統治下,台灣只能選擇向美國‘一邊倒’,這個‘一邊倒’深刻影響了台灣人的世界觀,……時至今日,台灣民眾的世界觀--主要是中國觀和美國觀,卻基本上還是冷戰時代的遺產,……台灣民眾在冷戰體制下確立的世界觀,是善惡好壞對比及其鮮明的,……‘大陸=惡,美國=好’的二元觀點,一直是台灣政治領導層的主流思維,也是……施政基礎”,台灣“對美國看法負面的民眾比例甚至低於美國自己,台灣無愧是全球最親美的堡壘之一”(2009年10月30日台《中央日報》網路版《旺報開講:台灣人的中國觀與美國觀》)。與美國親近的同時,自然是與中國的疏遠,即使在冷戰早已結束的今天,馬英九當局的對外政策仍然堅持“親美”主軸,對大陸則提出的是“和中”而非“親中”的立場。

  3、台灣部分民眾的“反中”、“仇中”心態

  島內“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政客看到了台灣民眾普遍的“反共”、“恐共”心態,認知到台灣民眾渴望政治權利和人格尊嚴的合理願望,便利用兩岸統“獨”鬥爭,一方面惟恐兩岸情感拉近,便在兩岸之間“砌牆”,將所有推動兩岸交流的人物全部扣上“中共同路人”、“中國特首”等“紅帽子”,說馬英九“對於中國極盡卑躬諂媚之能事”,把其大陸政策、對外政策扭曲為“矮化主權”、“出賣台灣利益”、“外交休克”;同時,對有利於兩岸關係發展的政策,則定性為“傾中”、“賣台”。去年台灣“八八水災”中,民進黨不是造謠大陸捐台災區之活動板房“甲醛超標”,就是批台灣的民意代表高金素梅接受大陸捐款是“淪為”“統戰樣板”,將大陸善意誣衊為“吞併台灣的陷阱”。對ECFA,民進黨恐嚇民眾“ECFA是典型的包著糖衣的毒藥”。長久以來,“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政客就是以如此混淆是非、挑撥、煽動等手段強化台灣民眾的“反共”心理,製造民眾的“反中”、“仇中”情緒。另一方面,“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政客以“台獨”理論宣導,諸如將“台灣意識”引向“台獨意識”以抗衡中華民族意識,以“去中國化”將台灣文化從中華文化中分割出去,以“兩國論”、“一邊一國”論否定“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事實等,以及政治議題操作,諸如在對內外政策上不斷衝撞“一個中國”框架等,激化兩岸統“獨”矛盾,將台灣民眾的“反共”心態異化為“分離”意識,不惜把台灣民眾綁上“台獨”戰車,讓台灣民眾充當“台獨”炮灰。

  連戰“登陸”前所遭遇的機場圍堵、張銘清在台被推倒在地、陳雲林在台所遭遇的抗議示威,歸根結底,不正是部分民眾在“反中”、“仇中”心態下才做出的舉動嗎?為了在國際上達成“兩岸兩國”的“事實”和國際承認,“台獨”勢力及其政客將大陸為了防止國際上形成“兩個中國”、“一邊一國”、“一中一台”的情況,在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上針鋒相對,寸土不讓的政策冠以“三光政策”,以其歷次早就預見到的必然的失敗結果調高台灣民眾在台“國際空間”問題上的期待度,並將民眾的挫折感轉嫁到大陸身上,引向“大陸欺負台灣”等對大陸的負面觀感和抗拒心理,引向與大陸的疏離感乃至仇視心理,進而導向台灣民眾的民族、國家認同。這種心理投射在民調中的結果是,自從1997年9月“陸委會”民調顯示台灣民眾自我認同為“台灣人”的比例(36%)首次超越自我認同為“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例(34.8%),絕大多數民眾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期望傾向維持現狀之後,至今台灣民眾排拒大陸、排拒統一的民意沒有根本轉變。

  綜上所述,台灣民眾對大陸的敵對心態表現得更為多元複雜,其產生有著更為深刻的歷史、政治、文化背景。

  4、近年來島內對大陸的敵對心態有所變化

  隨著兩岸交流的發展,大陸經濟實力的提升,大陸的真實面貌越來越客觀地呈現在台灣民眾的眼前,台灣媒體開始報導大陸的社會經濟發展成就,人文風光、奧運籌備、城市發展、青藏鐵路、上海世博會等等都是其熱評的議題,台灣民眾對大陸的敵對心態也有所改變:其一,大陸對台灣民眾的吸引力增加。2003年4月國民黨“青輔會”委託“就業情報”與新浪網共同進行的“台灣人赴大陸工作意向調查”結果顯示,84.83%的台灣民眾對大陸未來經濟發展前景表示“樂觀”,73.70%的民眾願意赴大陸工作,其中不排除在大陸“落地生根”者達61.26%,18.29%的人願意到大陸國企或民營企業任職,19.14%的人表示為了爭取工作機會願與大陸人同工同酬。該份民調分析指出,台灣的“外派工作潮”正在擴大為“舉家移民潮”,赴大陸形態從早期的“單身赴任”轉為“連根拔起”,以解決“不放心家”的後顧之憂。其二,大陸在台灣民眾心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2006年6月《遠見》民調結果顯示,台灣人最心儀的地方,大陸躍居美、日之後的第三位,最佩服的地方大陸位居第三名、最想旅遊地方大陸位居第三名、最想移居地方大陸位居第六名、最想遊學地方大陸位居第八名。

  2008年馬英九執政後,採行“九二共識”、“擱置爭議”、“維持現狀”、“和平雙贏”的大陸政策,對外交往以“活路外交”取代“衝撞外交”,降低了“台獨”風險,也使大陸有了妥善處理兩岸經濟、對外交往等議題的契機和條件,大陸對台政策隨之向更為彈性與寬鬆方向調整,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與制度化協商的軌道。兩年來,大陸在台灣經濟、對外交往上不斷釋放善意,使台灣民眾認為大陸對台當局與民眾的友善程度微幅上升。2009年5月《中國時報》民調顯示,認為兩岸關係友好的民眾比4月份上升18個百分點,達57%,首次多於認為不友好的民眾(16%認為兩岸仍處於敵對狀態)。政治大學政策研究中心的民調顯示,33%民眾認為大陸對台當局的態度非常友善或還算友善,與認為不太友善或非常不友善者(佔34.9%)比例相當,認為大陸對台灣人民的態度友善的多於不友善的,其中認為非常友善或還算友善的佔41.8%,認為不太友善或非常不友善者佔32.4%。“陸委會”對2009年島內民調的綜合分析也指出,民眾認為大陸對台當局與民眾的友善程度有微幅上升的趨勢。

  但是,2010年5月《遠見》民調顯示,近三分之二的台灣民眾贊成維持現狀,在“購買美國較佳防禦性武器之必要性”上,台灣人民有53%贊成購買,與2009年相較,還增加了5個百分點。2009年6月台灣政治大學“國關中心”委託台灣民意學會進行的民調顯示,48.3%的民眾擔心“在兩岸交流會影響台灣對大陸的警覺心而落入大陸統戰的陷阱”,比例略高於不擔心者(45.9%);73.3%的民眾希望兩岸關係的發展要維持現狀。

  可見,大陸對台釋放的善意尚不足以根本扭轉島內民眾基本的政治心態,更尚未深層影響台灣民眾對大陸觀感、國家認同、兩岸統一等問題的基本態度。雖然在兩岸關係的曲折發展與反思的過程中,在兩岸關係緩和的當下,兩岸各自心態都在向客觀性調整,但這個過程才剛剛起步,遠未圓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