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應該調整國民收入分配關係。尤其是調整政府、企業和老百姓的收入分配結構關係,讓老百姓的收入增長快一點。此外,還要調整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者之間的關係,讓中等收入和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長得更快一點。
第五,政府下一步還應該在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增加投入,尤其是應該加快在貧困地區、農村地區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
湯敏:“包容性增長”跟“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相比,有更多的量化指標,也更具體了。“包容性增長”最終要惠及更多的貧困人口,惠及更多的勞動者,惠及到社會的大多數,讓他們的收入增長要比一般人更多一些,這些將變得更加明確。
“包容性增長”不但量化了GDP,而且提出GDP是怎麼分配的。而衡量各地的經濟和產業發展狀況,就要看在發展的過程中,在以人為本方面,對人的影響有多大,貧困人口、工薪階層的收益有多高,他們的增長比GDP的增長更高還是更低,這變成了一個非常清晰的、相對可以量化推動的事情了。
鄧聿文:我國要達到“包容性增長”,首先,是政府價值導向的引導。政府出台的包括財政體制改革等各項措施等都要往這方面傾斜。政府的價值導向要改變,在收入分配等方面都要往弱勢群體方面傾斜。這樣才能使貧富差距縮小。
其次,資本也應該適當地向勞動力方面傾斜。一方面,資本要有這方面的意識;另一方面,政府應該賦予勞動者更大的權力,比如博弈的權力,否則單靠“資本家”的善行,可以解決一些問題,但大多數是起不了作用的。
實現包容性增長
是全世界各國的共同目標和責任
《中國經濟周刊》:亞太經合組織21個成員之間,應該怎麼配合來實現“包容性增長”?
莊健:國際社會有這麼一種聲音和傾向,就是經濟面臨比較大的問題時,大家容易攜起手來;一旦經濟向好的方向發展,並相對穩定時,便都去考慮各自的問題了,共同應對困難或解決問題的合作意向就會有所減弱。在這個時候,應該推廣一種理念,去更多地尋求雙贏、多贏。
據我了解,對21個成員,“包容性增長”還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大家都會朝這些方面共同努力,這對於亞太國家的整體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是有利的。
湯敏:和諧發展是國際社會都很關注的話題,各國之間的協調配合、合作有利於全球經濟增長的穩定,使得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到全球化帶來的好處,使得弱勢群體、貧困人口都能得到有效地保護。實際上,這裡面包含了對投資、貿易、金融保護主義的反對。這些都是不利於“包容性增長”的。應該說,“包容性增長”不僅僅對中國,對全球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從全球範圍看,經濟發展也是為了滿足人們各方面的需要,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雖然發展比較快,但是否能夠利用發展成果,惠及廣大的老百姓,是值得關注的。
一般來說,“包容性增長”主要還是在一個國家範圍內;而各成員國之間的“包容性增長”,更多的是指,貧困的國家在全球的區域性增長過程中能夠受益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