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俊華手持應節的中秋燈籠。(網誌圖片) |
中評社香港9月27日電/無師自通 50、60年代的香港,工業開始起飛,社會爆發無限創意。緣何忽然創意爆棚?財爺曾俊華在中秋佳節,大發思古幽情,為此提供了一個另類答案。香港文匯報報道,曾俊華回憶兒時物質短缺,小朋友“通街跑”,自尋生活樂趣、自製無數“創意”玩具:“那一代香港人的創意,可能就是自小被迫要自己製造玩具培養出來的。”
孩提時自由“出街” 街道變遊樂場
鬍鬚曾笑言,小時的香港,還處於經濟起飛前夕,一般人的居住環境大不如現在:“以今天的標準來看,這樣的居住環境是難以想像的。”但對於小孩子來說,那時日子之快活,又是如今的小孩子難以想像的。現在的小朋友,要應付繁重的功課和多元化的課外活動;放學回家,就被關起來了,在家裡做功課,上補習班或參加課外活動,不可以自己“出街”。但當年小孩子的最大快活,卻是自由,“左鄰右里的孩子,常常結伴往街上跑,把車輛不多的街道變成遊樂場,進行各種各樣的遊戲。”
他憶述,中秋節更是快活日子,因為可以在街上玩燈籠、玩蠟燭和各種各樣的應節遊戲。鬍鬚曾又大爆自己小時未知“惜物”的糗事,原來家人有一年買了個白兔燈籠給他,他卻嫌嬌氣,喜歡飛機燈籠,結果“一個唔覺意”,把白兔燈籠燒掉了。現在回想起來,他自覺這個“唔覺意”實在是過分任性,有“潛意識的破壞動機”,也不懂得珍惜父母的愛心。不過,燒了燈籠,中秋節一樣大有樂趣,皆因那時的小孩子會發揮創意,用現成的材料,自己動手製作燈籠,如“碌柚皮燈籠”和“月餅盒燈籠”,同樣“好睇又好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