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晚:民眾想知道為何花這麼多錢還照樣淹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9-22 14:56:41  


  中評社台北9月22日電/凡那比颱風重創南台灣,高雄市“港都變水都”,陳菊市長遭受批評之餘,不忘砲轟“八成要‘中央’要負責”。除了“中央”與地方的口水戰,民眾更想知道:為什麼花了這麼多錢,還照樣淹水?

  聯合晚報社論指出,政府為解決淹水問題,花錢不手軟。2006年通過水患治理特別條例,分八年編列1,160億元特別預算;同時又通過石門水庫及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分六年編列250億元;去年莫拉克風災後,再編列1,200億元。這些還不包括散列各單位的年度預算。

  好幾千億的錢花下去,仍是連年有水患,固然與氣候變遷、降雨屢破紀錄等因素有關,但治水事權未統合,偏重“特別預算”缺乏長期計劃,也是迄今治水尚未成功的主因。

  凡那比在高雄市造成五十年少見的淹水,責任一時恐難釐清。但面對陳菊砲轟,水利署則以“全市沒有管理的河川和排水系統”回批。這種地方與“中央”互相卸責的情況,凸顯出一大問題:一條河從上游到下游,缺乏統合管理,使得治水缺乏整體性思維。

  目前,“經濟部”水利署負責河川治理;“內政部”營建署負責都市排水;“農委會”水保局負責中游;林務局負責上游;一條河被分得“柔腸寸斷”,治理起來當然事倍功半!“中央”與地方互踢皮球,正是這種“分工”之下的必然景象。但大水一來,影響的當然是整個河系流域,而不是依行政劃分或人為的區域排水設施。

  日本救災預算制度,頗值得台灣借鏡。他們有可靠穩定的財源,“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災害中分擔的責任明確,若災害支出超過原編預算,應向“國會”提交追加預算。反觀台灣,大半是災害發生後才頭痛醫頭編列特別預算,妄想“一步到位”,忽略防災其實是長期基礎工程。

  政府花大錢治水,一遇豪大雨量卻見窘態百出。昔時大禹治水成功,乃革新觀念,變堵為疏。現代治水要成功,也該以河系為單位,打破一條河川由不同單位共管的亂象,並應長期致力“國土”保安,如此投入經費才能達到效果,而不是統統“付諸流水”!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