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比拼競爭力 中國經濟短板待補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9-16 10:45:10  


“通過科技提高競爭力”能成為夏季達沃斯論壇議題之一。
  中評社香港9月16日電/美國《僑報》9月15日載文《比拼競爭力 中國經濟短板待補》,摘要如下:

  世界經濟論壇2010年新領軍者年會(簡稱“夏季達沃斯論壇”)9月13日在天津啟帷,其中“競爭力”這一關鍵詞的複出,不免讓人振奮。

  過去十年中,“競爭力”頻頻現身於全球政商學各界及媒體的集體思考中,但隨著金融海嘯發生,這一常用詞驟然消失,被“復甦”、“刺激”等蕭條時期特有之詞取代。如今,“通過科技提高競爭力”能成為夏季達沃斯論壇議題之一,顯示出全球對經濟復甦普遍抱樂觀情緒,開始展望後危機時代並呼喚新動力。

  那麼,後危機時代,哪種競爭力模式又能成為全球經濟前行的新動力呢?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最新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無疑提供了一種參考。因為該報告推許的當今全球競爭力最強國,不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美國,也不是在金融危機中表現最為搶眼的中國,而是瑞士。其實,這個歐洲國家已經連續數年把持該榜榜首了,而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該國基礎非常好,設施企業成熟度高,創新能力強,產學研合作良好,市場競爭環境公平。

  依照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主席克勞斯•施瓦布的定義,全球競爭力是指國家的生產力以及為公民提供生活的能力,是制度等各種因素影響下的生產效率以及可持續的增長。基礎條件(包括制度、基礎設施、宏觀經濟穩定性、健康與初等教育等4個支柱)、效率推進(包括高等教育與培訓、商品市場效率、勞動市場效率、金融市場成熟性、技術準備、市場規模等6個支柱)、創新和成熟性(包括商務成熟性和創新支柱)三大因素,而非一個國家占全球經濟的份額,決定了全球競爭力高低。因而,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未必能成世界上最有全球競爭力的經濟體。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