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要理解自己的處境,沒有必要做為美國的馬前卒。 |
中評社香港9月7日電/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所教授蔡逸儒4日在聯合早報發表文章說,稍早,中美雙方為了南中國海問題及黃海軍演彼此較勁,局勢雖然未曾失控,但雙方似乎都多少動了點情緒,兩國高層先後都說了一些重話。國際媒體及關心者不免多加揣測,有些人還免不了要當事後孔明,從不同角度探討其中意涵,分析美國是否在重新擬定對付中國的宏觀戰略,北京的可能反應,或華府是否意圖建構新的亞太安全體系,是否會迫使中國採取對抗性措施等等?各種假說不一而足。
《聯合早報》為此前後分別發了四篇專文,其中包括:《美為何製造“亞洲門羅主義”神話?》、《美正形塑以華府為中心的亞太安全體系》、《中美除了“核心利益”,更應強調“共同利益”》以及《“中美關係成熟”之爭》。各位專家分別由不同角度切入分析,各有見地,而事情確有可能複雜到一般民眾難以想象的地步,料敵從寬也非絕對壞事,因為有些人或國家確實可能包藏禍心,有人想要從中漁利,有人企圖上下其手。
將心比心 避免過當解讀
但是,這也可能只是大家,尤其是社會科學及戰略安全學者由於訓練的關係,凡事習慣由不同的角度切入,但這有時反而把事情弄得太過複雜,造成自己嚇自己的局面,最後變成預言的自我實現。
文章說,不是筆者神經特別大條,也不是故意要對某些蛛絲馬跡視而不見,但中國古代有句話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國際政治同樣也有些事情的本質是單純的。凡事回到問題的基本面,不要誇大、過當解讀,用淺顯易懂的道理,將心比心的方法,把自己放在對方的角度,以易地而處的方式來加以說明,最容易讓人理解,而且最後結果多半八九不離十,研判正確的比率遠比失誤為少。下面,筆者提出幾位重量級美國學者及前朝官員的看法,或許有助於大家理解某些事情的本質。
首先,美國國防部前助理副部長約瑟夫.奈(就是提出軟實力觀點的知名學者)訪台時,筆者曾當面詢問其有關如果美國把中國視為敵人,美國就是在給自己製造一個可怕敵人的觀點。奈先生在回應時公開重申其一貫的主張,並說如果美國不能改變思維,將有預言自我實現的可能。這些年來,這種思維應該是所有重要美國學者、官員一致的看法,大家都知道中美關係複雜,衝擊、影響最大,雙方都彼此需要對方的合作,大家都必須謹慎因應,均無引發衝突的本錢。筆者不認為奧巴馬政府的整體政策有變。
其次,美國前任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陸士達在卸職後曾經赴台訪問,筆者曾當面詢問美國的整體亞太戰略設計。其親口告以,美國其實也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厲害,美國並非早已備妥甲、乙、丙、丁、戊等等方案,一遇事端就拿出有關方案加以處理。他說,美國外交除了一些主要的戰略指導性原則之外,大多仍以反應方式為主,哪裡出事就先處理哪裡,多以救火式的解決問題為重,要不然美國也不會一再出錯,從匈牙利、波蘭抗暴到瀦灣事件到越戰,一再把自己給搞得灰頭土臉。
第三,再說美國現任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曾任美國駐上海總領事),有次筆者當面向其詢問,美國有無可能看到兩岸關係改善太快,不滿之餘就以大力改善對台關係,增加對台軍售來加以反制,表面上這是配合兩岸關係的改善,但實際目的則是要增加中國的猜忌和不滿,藉此來破壞兩岸關係。薄瑞光笑著回說,美國像布裡辛斯基、尼克松及基辛格之流的大戰略家少之又少,言外之意是要筆者不要有太多陰謀論的想法。
美對華政策在理想和現實中擺蕩
舉了三個活生生的例子,人事都還歷歷在目,也能查證,若再加上筆者和各國官員、媒體、學者交往的經驗,除非一是大家都有意欺騙,二是筆者太過善良,否則筆者還是相信,有些事情即使有點陰謀,但也未必像想象中那樣的複雜。各國追求、擴大自己的國家戰略利益本來就是天經地義,隨著中國國力的成長,相關國家如美國、俄羅斯、日本、歐盟和東盟(亞細安)如果沒有相應的準備,採取平衡、應對措施那才是既不能想象、也不正常,因應調整和對抗衝突是兩個不同層面的事情。
文章說,美國的對華政策向來是在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中擺蕩,有時強調前者,有時重視後者。美國如果蓄意要與中國為敵,雙方從人權、自由、貿易、區域安全、政治體制、經濟活動到人民幣的匯率,沒有一項不可吵到不可開交,但當前雙方都無決裂的本錢和動機。美國既是全球超強,當然有其全球性的戰略考量,面對一個逐漸成長茁壯,終將強大的中國,華府心中當然有某種程度的不安。美國之所以一直要求中國政策要更加透明化,希望能了解中國的發展方向就是這個道理。
對台灣來說,中、美若能透過良性的競爭與互動,發展出更健全的互補關係並非壞事,但如果雙邊關係正往異化的方向發展,台灣就要理解自己的處境,沒有必要做為美國的馬前卒。
文章說,對中國來說,發展才是硬道理、衰弱就要挨打這些觀點都能理解,但與其過度猜測別人的動機,不如堅守實踐才是檢驗問題的真理,與其成天提心吊膽,擔心美國或任何其他國家的反華陰謀,不如充實自我,完善自我,這才是自保與興隆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