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五都選舉的零售戰與批發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27 09:34:56  


以目前選情偏冷看,國民黨恐怕有必要朝“零售戰”的方向調整,才能拉近和地方選民的距離感。
  中評社台北8月27日電/綠營南二都選局呈現分裂,藍營並未因此獲得漁利,似乎連北二都選情都陷入膠著。國民黨內有人憂心:若九月無法拉開差距,就得有“輸的準備”。正當馬政府自豪的ECFA箭在弦上,台灣接連兩季出現兩位數的經濟成長,而執政黨內部的鬥志卻如此低靡,令人驚訝。

  聯合報社論指出,對國民黨而言,五都選情混沌,顯示民意不易捉摸,也反映它在這場選舉尚未產生激發民眾熱情的議題,致使藍營在北二都民調看不出其原先期待的優勢。但與其怨嘆選民冷漠,國民黨更該檢討的是其選民經營與選戰策略。黨內人士透露,下一輪將針對兩岸、外交議題等“綠營罩門”,鎖定蘇貞昌、蔡英文兩人猛攻。此一戰術能否奏效,值得探討。

  五都選舉雖可視為二O一二大選的前哨戰,但基本上,這畢竟是一場地方選舉,把攻防主調拉高到外交和兩岸層次,雖有制敵作用,卻未必能喚起選民的切身感。蘇、蔡曾任正副“閣揆”,蔡英文又身為在野黨主席,藍軍主打兩岸和外交固能凸顯兩人的矛盾及弱點;唯在市長選舉,選民更關切的毋寧是城市的經營、建設和發展,若蘇、蔡能在市政上提出打動人心的訴求,選民或許不會在意他們在兩岸、外交上的偏執。畢竟,這是在選市長,不是在選“總統”。

  簽署ECFA與兩岸關係改善是馬政府的重要政績,後續經濟效應也可期待;但從政治上看,經過兩年周折,其邊際效用已接近“利多出盡”。作為五都選戰的主軸,這個議題稍嫌老舊,能量也不夠充沛。何況,台灣選舉最能驅動選民的因素,一向不是展示現狀的美好,而是強調人們想像的匱乏。從這點看,無論藍營如何標榜兩岸關係的進展,都只是守勢;綠營只要攻擊說“看得見、吃不到”、“會擴大貧富差距”,馬政府的“政績”也有可能立刻被翻寫“民怨”。這是選舉的吊詭和殘酷,二十餘年來屢試不爽,沒有天真以待的餘地。

  相對的,民進黨一開始就把選戰定調為地方選舉,無意在“中央”議題上纏殺,則是截然不同的選擇。這正是在野黨的便利:不必在大架構上鋪陳,只要針對執政黨弱處猛政,就能製造媒體效果引起選民注意。簡單地說,國民黨著重的是從“中央”發動的“批發戰”,民進黨則強調單打獨鬥的“零售戰”;這在具有全台觀瞻、卻更富地方色彩的選戰中,誰將勝出,考驗兩黨的智慧和應變。

  以目前選情偏冷看,國民黨恐怕有必要朝“零售戰”的方向調整,才能拉近和地方選民的距離感。藍軍候選人的攻擊性一向不如綠營,議題塑造能力也較弱,若一味聽命黨中央主導,個人形象更不易突出。最明顯的例子是,蘇治芬處理六輕的“反商”議題,竟是被從綠營出走的楊秋興一把搶走,可見國民黨候選人作戰的機動性確實相形見絀。這次五都選舉,藍營以胡志強的選情最穩,當然跟他個人形象最為自主有關;在面對地方,他是個不折不扣的零售專家。

  美國政治上有句俗話:一切政治都是鄉土的。意即,你在哪裡從政,你得直接面對那裡的選民,說他們聽得懂的話,做他們能理解的事。五都選舉打到今天,表面溫度不能說不高,但為何燒不起選民的熱情?問題就在地方的零售市場還沒有被充分開發,或者朝野兩黨都仍未充分了解地方民眾的需求和渴望,不知道要把什麼東西賣給他們。楊秋興出走,至少對大高雄民眾的口味作了一次大膽的挑戰,讓選民有第三品牌可以挑選。但北二都選民面對的,卻更像是一場“總統”大選的替代戰役,沒有人知道當選人會不會做完任期,候選人也不願保證不會半途落跑,這正是民眾感到索然無味之處。

  要打破冰冷選情,國民黨需要調整其統包、批發式的戰略,才能更靈活因應,並貼近地方民眾。一味高調主打兩岸外交議題,怕是曲高和寡。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