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歐陽應霽的香港 家是心中的歷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26 00:06:58  


 
  “家” 食物里有我們對香港的感情 

  “家”是一個流動的概念,這並不新鮮。國外很早就有些人喜歡把家安在大篷車上,像吉蔔賽人那樣流浪。我們心里的家,也許是一部車、一張床,也可以是一個小鬧鐘、一杯茶甚至一個方便面。家,總會有不同的想象。 

  這樣人心動蕩的香港,好像總在一會兒放大,一會兒又縮小。到了九七之後,大家覺得好像還OK呀,就又紛紛從外面回來。作為香港人,對“家”的這樣一種深層的看法,使得我開始有意識地去做過去這十幾年的工作。 

  比如,在1997年左右我開始給一本雜誌做關於“家”的專欄,做了差不多三年,就是把“家”拆開來,談論里面所有零零碎碎的東西。也許用一篇文章來談窗子,再寫一篇來談桌子。我找身邊兩位很要好的朋友來當男女模特,扮演一個家庭中的兩個年輕人,拍攝很多關於家居細節的照片,這樣出來一本書就是《兩個人住》。在這個專欄里,我把自己關於“家”的經驗,以及一些朋友的經驗,都放進一個具體的家居環境中來。 

  另外一件事就是我去採訪了幾十位各個領域的創作人,整理記錄他們的家。推開他們的家門走進去,我知道,這個家是這位創作人最精彩的作品。無論他們做音樂也好,繪畫也好,或者教書寫字,其實都投入很多時間跟精力在“家”的建構上面。每個家都有故事,怎麼說也說不完。比如作家葉怡蘭,是我在台灣一個很要好的朋友,我拍攝她的廚房,有一面玻璃櫃子放著許多茶杯,據說她每天都用不同的茶杯喝茶。這些生活里頭的小動作,別人看起來怪怪的,其實都非常真實。香港有個服裝設計師鄧達智,我去他在元朗的老家,那是真正的老宅,可能有四百年了。他大概是現在香港還住在老房子里的少數人之一,每天使用那些古老的木質桌椅,觸摸到經典的香港——這本書是《回家真好》。 

  另外,我也慢慢把創作的焦點,轉移到跟飲食文化相關的事物上去,首要的任務是整理香港的食物,也就是《香港味道》。這是我對香港這個“家”,所做的重新檢視。我發覺香港人如果去外面走了一圈,回到香港我們第一個問題就會是“你在外面吃了什麼”,別人知道我是香港人,也常常會問關於飲食的問題。其實這些問的不是食物,而是對“家”的一種定義。一碗雲吞面,一個奶茶,就等於我們這些人對於香港的感情。食物有這麼神奇、微妙的含義,大家也該有不同的版本來解讀。比方說蝦餃,我研究之後才知道,傳統的蝦餃原來應該有11節。還有烤乳豬,我到一位師傅的家里看他開始烤,到乳豬出爐,一個多小時,他沒有發出一點聲音,完全專注在怎樣烤好那頭乳豬。連我這樣的旁觀者,都會替他驕傲:我們都是香港人,你看我的家人對待工作多麼專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