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4年夏,酷愛大海的鄧小平和家人在海濱浴場。 |
抓不住機會對不起子孫
鄧林告訴記者,退休後鄧小平的生活一直都很規律,但他愛看報,桌子上的文件也一摞摞的,他非常關心國家命運和民族命運。“他原來一直有一句話,世界給中國的機會非常少,這次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如果我們不抓住,我們對不起我們子孫、我們的國家。”鄧林說,“文革”以後,這代領導人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正是因此才有了改革開放,才有了現在這樣的面貌。
鄧林愛拍照,曾經舉辦過《女兒心中的父親》影展。在鄧小平為數不多的生活照中,有一張鄧林拍的鄧小平和孩子們的照片非常有趣。鄧林說,鄧小平自己不願意照相,大部分照片都是抓拍的。鄧林說,有一次父親在院子裡散步,小孩也在院子裡玩,鄧林突然萌發了一個想法,讓他們排排坐,讓父親坐在石頭上和孩子一起照。“我一說他就同意了,我自己還覺得挺有意思的。一個領導人還有自己的生活化的一面,可以幫助人們從另一個角度理解鄧小平。”
召開家庭會議質詢海外賬戶
鄧家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子女不能介入大人的事情,所以鄧家子女都在自己的單位做自己的事情。“他不是那種告訴你應該怎麼樣的人,以前都是我媽給我們寫信,所以很遺憾沒有我父親書信的手記。後來我們工作後,我父親跟我的兒子也說過,你們應該有所作為,應該有出息,沒有小出息也應該有中出息,最好有大出息,應該為國家做些事情。”
鄧林說,以前有段時間,社會上曾流傳樸方海外有多少存款,我爸很認真地問我們,有沒有海外賬戶和存款,必須表態。我們都沒有,對樸芳的傳聞更是絕對的造謠。父親對我們的要求是國家法律不能侵犯,作為個人應該對國家有貢獻,有所作為。
1992年,鄧小平來深圳南巡並沒有留下太多的話。鄧林說,她父親不是晚年才不愛說話的,他從來就不愛說話。“可是他平時說的話,當時你不覺得怎麼樣,後來想想覺得很重要”。小時候,鄧家的孩子們之間也會打架爭論不愉快,鄧小平就經常操著四川方言說,“總會過去咧”。鄧林說,聯想到他的經歷,在“文革”中遭受到的事情,她認為,鄧小平對希望和真理的追求從沒有停止,“從家庭中的一句話就可以看到他的思維方式,從未被困難壓倒過。”
父親鄧小平從未走上過神壇
對於國家領導人,大部分人覺得高高在上,遙不可及。鄧林則表示,他們和正常人一樣,有七情六欲,鄧小平也喜歡孩子們,他從未把自己看得很高,只是覺得自己要為老百姓做些事。此前鄧林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經表示,她從來沒有覺得父親走上過神壇,因此就沒有走下來的必要。“他在他的位置上幹了他應該做的事情,而且做得非常好,如果你在你的位置上幹了該幹的事情,而且做得很好,就和鄧小平一樣。”
接受大大小小無數媒體採訪時,鄧林說自己也在不斷總結父親的經驗,她認為,鄧小平最值得尊敬和學習的是他做人的準則,“沒有邪門歪道,有意見表達,也絕不隨波逐流”,還有鄧小平擁有堅強的信念,讓中國強盛起來,這是鄧小平從年輕的時候建立起來的理想,工作作風嚴謹迅速決斷,“所以我覺得父親是個全才,會打仗、懂經濟,算賬算得很好,腦子轉得很快。”
鄧小平與深圳有著不解之緣。鄧林說,她每次到深圳都能體會到深圳人對於鄧小平的深厚感情。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受到國家的支持,在支持當中受到的磨難,在思想意識上受到的衝擊還是很大的。而深圳老百姓對改革開放的理解是非常深的,“他們從年輕的時候就在這奮鬥,把青春貢獻給深圳,當然他們對改革開放非常有感情,沒有改革開放哪能到深圳殺一條血路,深圳老百姓對鄧小平的感情,我是每次來都能體會到,去蓮花山的時候,不論什麼日子,都有鮮花,家長們都要帶著孩子去蓮花山看鄧爺爺。”
鄧林說,鄧小平有很多想法,卻從來不跟子女們說。1984年,她跟隨鄧小平來深圳考察,間歇就去沙頭角買東西,“當時很新鮮,我就去買肥皂、味之素,現在哪不能買肥皂,超市的肥皂都很好啊。”當時我住在迎賓館,出來就有很多攤兒,有賣尼龍手巾的,我就買了送給上海的朋友。1992年來深圳時,鄧小平在深圳也沒有說什麼,可是從深圳到珠海的船上,他說了一個鐘頭,我們老勸他歇會歇會,沒歇兩分鐘他又說。能感覺到他的確很興奮,他有一個強烈願望,把這麼多年的經驗和想法總結出來,確實在決定改革開放前有很多鬥爭,但改革開放的思想最終還是實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