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世界日報:誰的孫中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14 10:09:47  


  中評社香港8月14日電/美國世界日報13日發表社論說,台灣當局為了紀念“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特別成立了基金會籌辦此事,並找來作家平路擔任籌拍孫中山先生紀錄片的製作人。在相關介紹中,平路形容“國父”是熱情而無知的夢想家,“建國大綱”及“三民主義”則是拼裝貨,“台灣憲政因實行他的五權“憲法”至今如此困惑。”若紀錄片即藉此描述,試問這就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的形象嗎? 

  就西方新文化史的一些觀點,歷史人物往往是“製造”或“製作”出來的,通過意識形態來製造歷史人物更是所在多有。但正因為歷史人物係“製造”出來的,又該如何看待歷史人物呢,於是有文本論的提出,主張盡可隨著閱聽人如何看待而已。此外還有歷史記憶,同一事件因身處背景不同,社會文化的語意脈絡存在差異,因而會有不同的歷史記憶和價值判斷,或誇張其事或視而不見。這些當然都談不上能把握什麼歷史真相。史家陳寅恪甚至說,歷史往往是隨人把玩而已。平路又該如何處理孫中山的形象呢? 
  社論說,由於平路過去寫過一本小說《行道天涯》,書中女主角就是孫夫人宋慶齡的感情生活,她所“製作”的孫中山當然談不上“正統”,而是藉此傳達作家的理念和價值觀。但可以相信正因為平路寫過孫中山和宋慶齡,成為“文建會”找她製作紀錄片的重要參考背景,另一個背景或許係出於平路是藍綠通吃的文化人,加上人脈不錯,不致引發爭議。但主事者沒有想到,竟會惹來中央研究院院士、也是憲法大家胡佛的憂心和不安。胡佛並非耽於理論的憲法學者,當年李登輝和郝柏村為副署權的鬥爭出現僵局,若非胡佛勸退郝,情況只會更惡化。理由很簡單,台灣的民主化必要建立“內閣”制的憲政慣例。此時找來“監委”周陽山商量孫的紀錄片,重點當然不是作家的創作和言論自由問題,而是五權憲法和台灣民主化的歷史認知,從而有師徒兩人投書媒體,指斥平路處理此事“輕佻侮慢”。

  周陽山接受採訪時還說,基於“監委”職權,不排除立案糾舉。平路認為這是扼殺創意,而且具有寒蟬效應。言下之意,簡直就是侵犯言論自由。這是很大的一頂帽子。但正如周陽山所言,“監委”立案所當糾舉者,不是針對平路的創作,而是針對“文建會”花這筆預算的正當性。因為動用政府預算,就要接受監督,在“監察院”還設有“審計部”,審計政府預算是怎麼開銷的。完全和創作自由、言論自由無關。

  社論說,這不是好萊塢的商業行為,而是動用公帑,換言之,用的是民脂民膏,這就不是作家創意至上的問題。況且“中華民國”行將百歲,“中華民國”政府和執政團隊如何自我看待此一個偉大時代的到來,如何設定紀念主題,如何呈現,這既是機遇也是考驗。要如何展示“國父”孫中山,即預示了“中華民國”的開國歷程和未來中國人的千秋萬歲,這是大事,拍紀錄片可以,但絕非作家的即興創作。

  舉一個例,為了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百歲,蔣中正親自主持蓋了一座“國父紀念館”。大廳陳設有點類似林肯紀念堂,巨大的坐像營造出的氛圍,就多數參觀者言,瞻仰之心自會油然而興。不必諱言,蔣多少有意為自己百年之後先立一個榜樣,也才有後來的中正紀念堂,而今兩處都成了大陸客指名非去不可的觀光勝地,這是硬體創造的軟體效應。就此發想,改拍紀錄片,又當如何? 

  社論說,孫中山的尊稱有兩個:一是“中華民國國父”;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尊奉為革命先行者。就歷史發展的序列和認知言,孫中山是不是還有更重要的作用?紀錄片又當如何處理,這豈是單憑文學創作或平路個人的認知所能掌握。當然,“國父”孫中山先生不是平路的,而是兩岸人民共同的歷史記憶。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