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溫哥華唐人街:感受華工生生不息心路歷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21 10:30:10  


  中評社香港7月21日電/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遠方,流浪遠方…… 

  中國僑網報道,走進溫哥華唐人街,不禁想起了當年“賣豬仔”遠渡重洋來到異國他鄉的華工,心中難免有了許多感慨,在追尋它的歷史與現實中,耳邊回蕩著淡淡憂傷的歌聲。 

  據說,最早來加拿大的華人是1867年加拿大獨立後因修鐵路招募的華工。起初由中國在美國修築鐵路的勞工轉到加拿大。後來,加拿大政府又從中國的廣東、福建等地陸續招募了20000多工人。加拿大這條鐵路從西到東約3800多英里,其中中國華工修築的是地形最為複雜的河流、崇山峻嶺地帶,是無人願建的施工路段。華工為此而付出了近千人的生命。在現在多倫多布盧傑伊斯的紀念墓地中還記錄著逝去的華工,相當一部分沒有名字,只有姓和排名。當時的總理麥克唐納說,別的地方是國家修鐵路,加拿大是修鐵路修出了一個國。因為當時路不通,國家成立之初只有4個省,後來隨著鐵路的推進,交通方便,帶來很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路經的省都加入了聯邦,形成了現在的國家。

  遺憾的是,鐵路修好後,聯邦政府不願接受這些華工為居民,可又不敢公開說,就採取收費的辦法加以限制,每人需交500元加幣才能入加國籍。這對於當時收入僅可維持生計的華工來說是個天文數字了。許多華工既無路費回國,又無錢入加國籍,只好做苦役工借款交費逐漸成為加拿大合法公民。儘管如此,還是有相當一部分華工沒有錢入不了加拿大國籍。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加拿大政府又一次想起了能吃苦耐勞不怕犧牲的華僑,從華僑中招收800人當兵參加聯軍投入歐洲戰場,大部分在戰場中犧牲了。從中我們深深感受到,加拿大的華僑和其他國家華僑一樣歷經艱辛,飽嘗人間之苦。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華僑對加拿大國家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這不僅是辛勤的汗水,而且還伴著一條條鮮活的生命。這段歷史在當局看來似乎是不光彩的事情,因此,也就沒有客觀記錄這段歷史的確切資料。這對於一個號稱聞名於世的國家來說,是不應當也不應該的。時隔一個多世紀後,這段歷史終於得到了承認,加拿大總理哈珀2006年6月22日在國會大廈公開向中國華僑道歉,並相應給予補償。飽嘗人間之苦的老華工們,縱然已不在世了,但相信他們在九泉之下的靈魂也會得到一絲安慰。 

  溫哥華唐人街的標誌有中山廣場、中華文化中心、中山公園。廣場中央有一雕塑引人注目。以中字為基,左邊是提著鐵鍬修鐵路的華工,右邊是扛著槍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華僑,中間一對聯:“先賢偉業志壯山河,加華豐功光昭日月”。無論是這里的華僑還是來到這里參觀的華人,都會深深地對已去的華僑肅然起敬。廣場另一側有一棟特別的房子,房子面向東方的中國,上面寫著四個大字“遠眺中華”。抬頭望去,大字古樸滄桑。記錄著華僑思念祖國及親人的眷戀情懷,既使人無限追憶往昔,又深深地感召後人。思緒中心靈受到深深的震撼,我停下了腳步,腦海里不斷地閃現著一首詩:漂洋過海老華人,滄海桑田世間情;歷盡艱辛志不改,薪火相傳後有人;無論天涯與海角,故鄉情懷永記心。我想,這就是中國華僑生生不息的心路歷程。 

  越過歷史的時空,世界在發展,人類在進步。中加兩國人民從不了解到相互了解,特別是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的白求恩大夫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深深地感動著中國人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為此專門寫了一篇《紀念白求恩》。中加兩國人民的友誼不斷加深,加拿大的華僑也在艱難曲折中勵志前行,從修鐵路到辦實業,科學、文化、教育各個領域都有華僑華人的足跡,與加拿大人民共同建設文明富饒的加拿大。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