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李肇星32年前批評信:嘲諷濫用職權鐵路局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12 15:37:15  


 
  按官場思維套路,發生在火車上前倨後恭的行為,完全可以通過“組織程序”反映解決,而用不著李肇星個人“拿起批評的武器”。關鍵是,信中措辭嚴厲,描繪入木,幾乎點名道姓,全然不顧鐵路局長、列車長一點面子。小小科員李肇星為何不怕得罪人、穿小鞋?不怕被批評者鬧上門來,或以“誹謗罪”訴諸法律?……

  估摸原因有二:一是當時社會對弄權愚民等不正之風同仇敵愾,零容忍、不寬容;二是當年的社會批評、民主監督氛圍濃、參與率高,有錯即曝、知錯不狡辯似成社會共識。故李肇星不仗“組織壓人”,而是無需顧忌地秉筆直書,行使他覺醒較早的公民權利。

  而不可思議的是,《人民日報》竟毫無删改地刊登這封火辣辣的批評信,連對其中“醜化公僕”的詞句都不加“技術處理”,一點不怕“引火燒身”,被扣上“不堅持正面宣傳,輿論導向有誤”的帽子,足見當時輿論環境的寬鬆,以及媒體的膽識和風骨。

  李肇星批評的現象在當時並不普遍。而如今一些地方幹部中的腐敗問題,與32年前鐵路局長、列車長弄權失職、“有票不給”的“小兒科”,不可同日而語。而同樣“不可同日而語”的是,腐敗已無以複加地威脅到“執政黨的生死存亡”。

  我不知道腐敗“病勢”的蔓延,是否同“批評社會”的“退行”有關?是否同缺少拍案而起、嫉恨如仇的“公民李肇星”們有關?是否同官員久不受監督而滋長“唯我獨尊”的心態有關?真希望有更多的官員讀到這封信,並像李肇星當年那樣——“怎麼也笑不出來,無論如何不能入睡”。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