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字義上看,“炒作”頂多算個中性詞,介於宣傳與煽乎之間,可褒可貶。我曾經就其中的利弊與多位畫家探討過,沒被炒過的希望炒一把,被炒過的則反映不一。有位被京城某畫廊獨家單炒過的老畫家坦承,由於畫廊的資金鏈問題,他的作品現在落得有價無市,想降又怕降沒了底,只好懸在半空。相比那些把假吳冠中炒成真吳冠中的惡意炒作,當年吳冠中燒掉自己不滿意的作品,一度被認為是燒錢式的自我炒作,結果證明了畫家唯美為最的藝德。
中國藝術品市場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即長炒價值短炒名。由於獲利實效不同,資金型的炒作往往勢如明火執仗,毫無顧忌,對以發現價值提升價格的市場功能破壞極大,也是文化藝術管理部門、宣傳部門和藝術界一個始終無法左右的現實問題。如今,絕對不差錢的藏家們已經推動中國藝術品快速撞開億元大門,如果我們還是提起炒字頭就大,無視以價值發現為前提的增值“炒作”所具有的積極意義,要麼放任自流,要麼棍棒齊上,理念落後形勢的結果必然會影響到藝術品市場的健康發展。正像構成天價的因素里有正常的也有不正常的,拍賣槌下同樣沒有什麼是絕對的,要想避免藝術品成為新的高風險投資品種和美麗的陷阱,關鍵在於如何引導並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和價值取向。話說回來,如果我們不再堅持將“炒作”簡單地定義為短線的非理性投機行為,便很容易理解黃庭堅的《砥柱銘》為什麼能夠以4.368億元一舉改寫中國藝術品的世界紀錄了。
(文章來源: 北京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