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1日電/不同群體的網民在參與網絡討論時的明顯差異,決定了網上民意與主流民意之間的客觀差距。社會各界應該理性看待網絡輿論,對於網絡討論中的各種觀點,無論是用作數據參考、信息分析,還是政策咨詢,都應考慮“發帖人”的身份特點及其知識背景,有選擇地接受和使用,用批判的眼光分析輿論傾向,以免將有失偏頗的個人觀點當成公共輿論和民意代表誤導大眾。
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網考察時,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2010年2月27日,溫家寶總理在全國“兩會”前夕,再一次接受中國政府網、新華網的聯合採訪,與網民在線交流。中央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各級官員的積極參與,開啟了網絡時代中國互聯網政治的新篇章。
在此背景下,對網絡討論行為進行深入研究,有利於理解網絡民意,推動民主政治建設。本文中,我們在實證調查的基礎上,結合權威機構的最新數據,分析了網絡討論的群體特征、議題分布以及影響因素,並對網絡討論的良性發展提出對策和建議。
誰在網上發表意見
互聯網為用戶提供了“虛擬的公共空間”,其匿名性、交互性、低成本和不受時空限制等特點,讓網民暢所欲言成為現實。將用戶屬性與網絡討論行為進行交互分析發現,不同群體結構特征的網民在網絡討論參與度上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