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全國政協委員何志平:愛國是講本心不是講回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5-14 11:50:48  


  中評社北京5月14日電/位於香港中環的辦公室里,全國政協委員何志平正在為第9期國民教育課程做準備。這次課程將於22日在尖沙咀開講,由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副院長聶磊介紹國家運輸系統。

  2007年,何志平卸下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一職,便一門心思開辦國情教育講堂,邀請內地頂尖學者來港講課,持續推進港人對國家的了解,對“中國人”身份的認知。

  “了解和認識祖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細水長流。”何志平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表示,“推動國民教育需要愛國之心,也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

  “愛國是講本心,不是講回報”

  在香港出生、成長,多年留學美國,何志平始終保持一顆赤誠的中國心。

  何志平曾在美國學習研究16年光景。其時香港尚未回歸,由於在港出生,何志平持有的是英國人發的護照,卻又不是英國人,每當出入境時面對表格上“國籍”一欄,煩惱就來了:“我既不是英國籍,也不是中國籍。我究竟是什麼人?”在外受歧視的經歷和國籍問題的困擾,大大刺激了何志平的中國心。

  1984年,中英雙方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談判,引起香港移民潮。當時身處美國的何志平,已經擁有美國的居留權,可以繼續留在美國行醫、當教授,但他卻毅然決定回港。後來,他連美國居留權也注銷,現在拿的就只有香港特區護照。

  何志平說:“回到香港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選擇,至今不悔。” 

  時隔20多年,不少人說何志平有先見之明,知道中國會發展得好,所以早早回歸,把握發展機遇。但他卻有不同看法:“國家發達昌盛當然好,但國家不強大也要回來盡一己之力。愛國是講本心,不是講回報。”

  “用文化回歸導引人心回歸”

  回到香港的何志平,先是任職眼科醫學教授;1996年,何志平獲委任為香港特區籌備委員會委員,負責籌備第一屆特區政府組編事宜;2002年,他獲時任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邀請,出任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

  1997年,香港終於回歸祖國的懷抱。何志平為獲得中國人的身份而興奮自豪,同時也清楚地看到,經歷了100多年的隔後,香港的“人心回歸”尚需要一個過程。

  何志平認為,更深層次的人心回歸的關鍵在於文化回歸,因此加入特區政府之後,他通過各種方式致力推動國民教育,凝聚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心。成功推動香港各電視台固定播放國歌和“心繫家國”短片,恢復傳統風俗“搶包山”活動,舉辦“龍舟國際比賽”等民俗活動,以及安排中國首名航天員楊利偉訪港等,都是他任內的功績。

  2005年,何志平率領全港18區區議會正、副主席訪問北京各部委,並參加國家行政學院的進修課程,了解國家的歷史和發展情況。正是此行,觸發他把國情教育課程帶給香港老百姓的念頭。2008年,已從特區政府卸任的何志平,跟中華文化學院合作,正式在全港展開國民教育系列課程。

  “推動國情教育的工作永遠都做不夠”

  國民教育課程已走訪了港島東區、荃灣、天水圍、尖沙咀、油麻地等,參與者接近2500人次。課程以中國歷史、中國國情、中國傳統文化及宗教、中國焦點專題研究為大綱,講者包括王作安、溫鐵軍、張峰、王振民、郗傑英等一批知名學者專家。

  “我們利用地區作為平台,為老百姓提供接觸中國內地發展情況的機會。”何志平說,他們邀請的都是內地的殿堂級教授、學者,並且以社會熱點作為選題,以提高參與者的興趣。課程的目標對像是校長、老師和家長,期望他們在學校和家庭把關心國家的信息傳遞給下一代;課程的目的,即增進港人對國民身份的認同,全面實現人心回歸。

  何志平認為,國情教育要分6步走:接觸、認識、了解、尊重、認同和奉獻。他說,這是一項細水長流的基礎性工作,看上去不起眼,也沒有轟轟烈烈,而且要持之以恒。

  “我不做,誰來做?現在不做,啥時候做?”何志平對國民教育有一份強烈的使命感,他說,“推動國民教育的工作永遠都做不夠。我要一直做下去,也希望有更多人參與。”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