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5日電/編者按: 400多年前,中西文化交流使者利瑪竇來到中國,與上海籍士大夫徐光啟合作,將西方的科學、幾何、歷法、天文、地理、水利等知識譯介進入中國社會。他主持繪制的《坤輿萬國全圖》,首次帶來了 “萬國”概念。
今年5月11日,是利瑪竇逝世400周年,也正值上海世博會舉行。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成立 “徐光啟-利瑪竇文明對話研究中心”(簡稱 “利徐學社”),並以 “東道主”之名,發起 “文明對話與全球挑戰”國際論壇,以“文明對話”作主題,傳遞出當代學者對人類未來的關切。
主持人:上海是徐光啟的故鄉。至今,黃浦區老城廂中的喬家路上還保留著他的故居。而本次大會,特別選擇了在利瑪竇逝世400周年的日子召開。時至今日,利瑪竇和徐光啟之間的這段“佳話”還能帶給我們什麼啟迪?
米歇爾.康德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總裁):
雖然歲月鬥轉星移,但400年後的今天,這兩位先驅者交匯的生命仍然意義重大。
要評價這兩位的交流成果,當然有無數事例,比如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幾何原本》的翻譯。但我認為,最值得今天的我們去銘記的,是兩位的合作,真正將一種學術層面的交流帶進了友誼的境地——更確切地說,是一種“跨文化的情誼”。在科學研究與人類對各種文明的探尋中,個人的努力確實重要,但友誼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在當今,研究成果更是需要通過群策群力來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