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世博為契機 上海能否重現二三十年代繁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30 11:20:28  


  “世博會是個大廟會,大家趕集般赴會,待集市散了後,正常日子還是要過。”

  多家酒店趕在上海世博會期間開幕,外國特色餐館紛紛湧入,世博園區外各種文化活動紅紅火火,展示萬國建築的外灘也完成修繕——一些人因此斷定上海能以世博會為契機,回到1920、30年代的繁華。

  不過,受訪的學者都不太認同這個說法。上海大學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朱學勤教授以廟會、集市形容世博盛會,不認為它可從根本改變上海社會。

  他說,在硬件的促進方面,世博會“對上海大大地往前推一把”,不管是地鐵網絡、城市外圍的高速公路,或剛築起的大樓,都是中國第一,為市民提供很大便利。

  “但是,上海造世博會的資金和其用途,都沒有經過人大(人民代表大會)監管、對老百姓沒有交代。”

  朱學勤說,網民熱烈討論著美國遲開始建世博會上的國家館,意味著它的衰弱,但事實正好相反。他認為,這其實代表了資金使用受美國議會監控,展示了制度文明。

  朱學勤以“百年巨埠,文脈已斷”,總結對世博會不可能把上海帶回到二三十年代的看法。他說,20世紀前50年,上海是文化原創力的中心,曾是中國第一個出版業(商務印書館)、第一家報紙(《申報》)的誕生地,但現在的上海“沒有好報紙、好雜誌、好的電視台或好的出版社、甚至是好的大學”。

  歸根結底,朱學勤認為上海不再是上世紀二三十年般的自由市場經濟,而是受制於北京的一個城市。

  他說:“如果說北京是‘國家隊’,那上海只是城市的甲級隊,要再辦個《申報》或商務印書館,都輪不到上海。”

  以世博會為契機,上海近年來大力推動總部經濟,今天的上海處處都是金發碧眼的“老外”,德士司機不得不學幾句簡單的英語問候語,德士電話服務中心雇用了能說不同外語的服務人員;一棟棟設有公園的老洋房爭先恐後地“變裝”為餐廳、酒吧,讓尤其喜歡在露天餐飲區(alfresco)用餐的老外滿心歡喜。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