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陳德銘:人民幣升值平衡世經論違背事實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21 14:09:38  


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
  中評社北京3月21日電/今日,針對個別國家寄希望於人民幣匯率大幅度升值來實現全球經濟的再平衡的論調,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0年會上表示,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全球經濟失衡不僅表現為部分國家儲蓄、消費、貿易、收支失衡,更表現為世界財富分配的失衡、資源擁有和消耗的失衡、國際貨幣體系失衡等一系列深層次、結構性的問題。導致失衡的原因是複雜的、多方面的,其根源是南北發展嚴重不平衡。即使從單一的國際收支角度來分析,按照現代市場經濟中企業以銷定產,消費在一定意義上決定生產的理論,如果主要消費國家的政府不能有效地保持貨幣的持續的穩定,任由泡沫無節制地發展,就會導致經濟失衡和危機的發展。

  中國經濟網報道,陳德銘首先分析了造成此次金融危機的原因。

  他指出,第一,世界運行周期調整的一個結果。根據經濟長周期理論,由產業革命和技術革新引起的經濟的長期波動大概在四五十年。到本世紀初隨著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效益的不斷遞減,世界經濟到了下行階段。

  第二,全球治理結構不完善,加劇和經濟波動的幅度。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信息網絡技術的推動下,國際分工快速發展,商品交換的半徑越來越大,逐步形成了全球範圍的生產和交換的網絡。在全球治理缺少有效機制的情況下,生產和消費不均衡的矛盾加劇了經濟周期的波動的幅度。
 
  第三,金融監管缺失成為誘發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近年來,金融創新和投機因素的雙重推動下,虛擬經濟過度地發展。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資金的流動,促進資源的配置,但更因高杠杆化率而孕育著極大的風險。隨著市場內風險不斷地積累,爆發系統危機也就成為必然的事實。

  目前,在國際上,有輿論認為這種危機應該歸結為貿易收支不平衡的全球失衡。陳德銘稱這是一個相對比較片面和狹義的理解。這段時間總有個別國家把眼睛盯著中國的貿易,寄希望於人民幣匯率大幅度升值來實現全球經濟的再平衡,這個論調失去了兩個基本的事實:

  第一,無論是理論和實踐都表明一個國家的本幣的升值對調節貿易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2005年-2008年人民幣已經升值20%多,中國的貿易不降反升。2009年中國人民幣的匯率基本穩定,但是貿易的順差卻下降了30%多。今年1-2月份,在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的前提下,中國的貿易順差再度下降了50%。預計今年3月份,中國的貿易可能會出現逆差。

  第二,中國的經濟發展一直是跟各國的分工協作、利益共享的國家。在以中國為結點的國際分工鏈上,中國通過初級原料的進口帶動相關國家的發展,通過大量中間品的進口,為周邊國家和地區創造了貿易順差,通過資本品、奢侈品和服務貿易進口,為發達國家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中國還在加工貿易、跨國投資各個層面與各國分享著發展與合作的空間。2009年,全球貿易下降22%,中國出口下降16%。但是,進口只下降了11.2%。從有關經濟體海關的數字來看,澳大利亞、南非、巴西、土耳其等國對中國的出口仍然保持了兩位數以上的正增長。歐盟、美國對華的出口也僅僅下降了1.53%和0.22%。當前,世界經濟不確定的因素仍然很多,中國經濟回升的基礎不牢固,強壓一國貨幣對彼此都沒有好處,是一種非理性的選擇。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