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旺報:盡早建構兩岸和平發展框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15 10:43:15  


  中評社台北3月15日電/旺報今天社論指出,大陸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通過政治決議,強調今年將“推動建構基礎堅實、支撐有力、內涵豐富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兩岸歷經60年隔絕,最近兩年,三通雖然已開、經濟交流漸趨正常,但政治互信依然不足,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並逐步加強兩岸人民的相互認同,確有需要。 

  國民黨重拾執政權後,台灣內部陸續出現兩岸和平發展相關論述和主張。兩岸統合學會張亞中等學者先後提出“屋頂理論”、“一中三憲”等概念,是為“一個中國”與兩岸政治定位尋找新出路;曹興誠先生主張“兩岸和平共處法”,出發點亦是為建構兩岸長期和平發展的框架。甚至馬英九政府亟於推動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也是期望兩岸建立經貿的正常化關係,為台灣企業創造更大的機會和發展空間,以維繫兩岸和平發展的框架,進而奠定兩岸走向政治談判的基礎。 

  近年來,兩岸在各領域的緊密交流與合作,堪稱達到歷史巔峰。北京期望兩岸進一步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並協商簽署和平協議,卻不曾對台灣的政治定位,有正式的表態。本報社評曾經呼籲中共官方廣泛研究兩岸統一方案,目的也是期望它能引起各方共鳴,並參與討論兩岸統一的利弊與程序,以逐漸減少台灣民眾對大陸政權的不信任感,最終促使台灣民眾對兩岸統一產生期盼。北京全國政協的政治決議,應非出於偶然,而是北京對台政策的一環;換言之,從北京最近一連串對台施惠與讓利的措施來看,中共領導階層似乎已經體認到,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初級階段,培養兩岸人民的相互認同感,恐係當務之急,也惟有擴大與台灣各黨派團體、社會組織和基層民眾的往來與溝通,才會加強兩岸人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最終才可能促成兩岸和平統一的終極目標。 

  兩岸學界頻繁互動中所建立的共同認知是,兩岸人民若沒有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話語及共同的生活經驗,就很難產生認同感。北京的對台政策絕對不能誤認對台經濟施惠和讓利措施,就必然會導引出台灣民眾心嚮往統一。這幾年來,台灣各項民調數據其實已經反映出前述現象。溫家寶總理昨天在記者會上提到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時,認為雙方都應把握平等協商、互利雙贏、彼此關切對方利益等三項原則,這對兩岸建構和平發展框架而言,應該是一個好的開端。 

  全國政協的政治決議中只提到要建構內涵豐富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目前還無法得知框架內的實際作為。我們認為,認同感的提升不能僅靠政治協商和經濟互賴,拉近兩岸在社會、文化與心理層面的距離,可能更為重要。從趨勢上來看,它的不二法門應是擴大兩岸人民參與兩岸共同利益的事務,試圖在各領域建構命運共同體。例如,兩岸在建立文化共同體的過程中,可以試行共同經營孔子學院、共同成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機構或共同規劃文化產業園區等,進一步再透過二軌機制的運作,達到相互了解與加強認同的目標。終究,兩岸建立互信需要的是時間、耐心和經驗累積。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