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遣返證上黑瘦的樣子相比,現在的潘岐和白胖了許多。
|
中評社香港3月6日電/“很辛苦,沒放過一天假,每天從早上6時工作到晚上12時。”20歲的潘岐和在15歲時偷渡至巴拿馬,他曾經的天堂夢,在日複一日超負荷的“豬仔工”生活中逐漸破滅,直至於2009年10月被遣返回國。
廣州日報報道,花都區花東鎮珠湖村副村長潘光明說,在當地,孩子多的家庭,以投親靠友的方式送一個孩子去巴拿馬淘金,是很普遍的現象。隨著近年當地經濟的好轉,越來越多人知道實際情況後,再不願意出去受苦了。
記者見到潘岐和,是在他遣返回國的五個月後。與遣返證上黑瘦、憤怒的樣子相比,現在的他,白胖了許多;神情間,不再有那麼多的憤怒。但細細地聊,掩不住的傷痛依然從字句間流露出來。
兄妹投靠老鄉 望掘金巴拿馬
老鄉承諾:打夠五年工,就幫兄妹搞到巴拿馬戶籍,並借錢給他們做生意。
改變潘岐和命運的時刻是2005年1月30日。當天下午,15歲的他和14歲的妹妹潘金意跟隨蛇頭坐上了前往香港的班車,並將輾轉俄羅斯、古巴,最終前往萬里之遙的中南美洲國家——巴拿馬。為他們安排這趟旅程的,是同村的巴拿馬華僑潘某福。
按照父親潘樹禎與潘某福達成的口頭協議,潘岐和兄妹在抵達巴拿馬之後,將為潘某福“打夠五年工”。得到的回報則是潘某福在五年之後幫這對兄妹搞到巴拿馬戶籍,並借錢給他們做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