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中較量是策略性互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02 11:00:15  


2月1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不顧中國的強烈反對和多次交涉,在白宮會見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中評社香港3月2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3月2日載文《美中較量是策略性互探》,文章說,美中雙方間的爭吵不應該被誇大,這與其說是美國對華政策一種階段性變化,不如說是兩國間在一種新背景下的策略性互探。

  奧巴馬政府最近對華的密集動作,能不能將之看作是一種階段性的轉變?假如從其外交政策的總體思路來看,似乎是可以的。上台之初,奧巴馬團隊鑒於美國實力的衰退和內外的困境,放低身段,力圖“重塑美國形象”。執政一年之後,一方面,美國開始走出金融危機陰影,另一方面,“道歉之旅”、“傾聽之旅”、“平等夥伴之旅”總體收效並不大,反而遭遇國內越來越强烈的批評聲浪,民意持續走低,國會也變得不耐煩起來。在此情况下,奧巴馬政府開始反思修正其政策,拋棄其中在它看來不切實際、過于理想的成分,從自由主義向現實主義方向轉變,彰顯其强硬一面,試圖以此達到合作目的。在此框架下,說中美關係進入轉型期似乎並不為過。 

  不過,在筆者看來,由於兩國關係無論對雙方還是對全球或地區的重大意義,雙方間的這種爭吵不應該被誇大。與其說是一種階段性變化,不如說是兩國間在一種新背景下的策略性互探。 

  當白宮認為北京沒有在諸如國際氣候談判、伊朗核問題上採取合作態度,過于追逐自我利益,無視美方顔面甚至有損美方利益時,奧巴馬政府就覺得有必要在其他方面祭出嚴厲、果斷措施予以反制,以連串的密集打擊教訓北京的傲慢權力。 

  從總體來看,奧巴馬此番使出的手段並未超出常規。谷歌雖是個商業事件,但背後涉及的却是兩國在人權領域的老問題。對台軍售自中美建交、隨後美國會《與台灣關係法》出台以來就紛擾不斷,布什2001年剛就任時向台售出40多億美元武器,卸任前又送去64億美元大單。會見達賴則自老布什時期始,此後歷届政府紛紛效尤,以彰顯美國在人權和西藏問題上的一貫立場。去年奧巴馬訪華前夕,做出不會見達賴决定之時,即向中方明確表示,達賴下次訪美時,將獲接見。而雙邊貿易爭端、人民幣匯率問題更是90年代以來的老生常談。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