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台工商時報:人民幣升值“貨幣戰爭”一觸即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2-07 12:08:38  


  中評社台北2月7日電/雖然美國總統奧巴馬並未明指中國“操縱”匯率,但日前也誓言將對“某些被人為低估的貨幣與其市場開放持續施以壓力”,就外交辭令而言,絕對是個重話。加上最近美中關係肇因對台軍售等議題而趨向緊張,主要涉及人民幣升值的這場“貨幣代理戰爭”似乎也一觸即發,而一旦衍生其他經貿摩擦甚至更大爭端,對正在恢復元氣的全球經濟自然相當不利。 

  歷經此波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人民幣升值的老問題顯然已經再難逃避。尤其是在2009年全球多數國家經濟普遍陷入衰退時,中國的經濟成長率仍然高達8.7%,雖然一枝獨秀卻也格外教人眼紅。 

  台灣工商時報社論指出,首先是懷“幣”其罪。以連年的貿易盈餘為主,中國截至目前的外匯存底已超過2兆4千億美元,而在2003年時也才不過3千3百億美元左右,可見增加速度之快。依市場運作原理,貿易持續盈餘的國家其貨幣確實應該升值,否則長此以往,貿易對手國或夥伴的外匯將不斷流失,最後拿什麼來進行貿易?美國當然可以印製更多美鈔來支應,但包括美元幣值因此不停滑落,進而波及國際貨幣與金融體系穩定等後遺症,卻也日益浮現。 

  其次,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國家加入美國的行列,聲討人民幣拒不升值或升值幅度不到位。主因在於人民幣透過緊盯(從2008年7月恢復掛鉤,目前1美元約兌6.83人民幣)走貶中的美元而相對於其他貨幣貶值,中國勢必面臨以鄰為壑的指控。擺在眼前的事實是,近一年來,人民幣已經對歐元貶值了14%,而對日圓等重要貨幣也情況類似。這一方面讓中國對歐、日等國的雙邊貿易持續保有盈餘,另從全球的角度來看,其實也等於中國將世界貿易失衡的調整責任轉嫁到這些國家身上。貿易失衡主要指美國擁有鉅額貿易赤字,而包括中國、日本與歐盟的德國在內,則有大量貿易盈餘。 

  更麻煩的是,部分開發中國家也逐漸因人民幣低估而受到池魚之殃。因金融危機後美、歐市場萎縮,跟中國產品高度重疊的部分亞洲“國家”自然感受到競爭壓力,尤其是泰國、馬來西亞、越南與印尼等國,甚至台灣與韓國,分別也都有部分的產業及產品群與中國重複。當然,如果在生產供應鏈上的產品(零件或中間產品)位階相對於中國屬於中上游,則反而可能因人民幣升值導致出口減少而蒙受損失。由於人民幣幣值變化所受影響不盡一致,可以想見,上述國家對人民幣升值與否,多半採取曖昧態度。 

  比較令人訝異的發展是,人民幣不升值也已間接讓亞洲國家的資產(尤其是房地產)泡沫危機日益嚴重,甚至削弱對抗通貨膨脹的能力。原因在於這些國家的央行不敢率爾提高利率,唯恐因此導致貨幣升值而降低出口競爭力。反面解釋也可以說是這些國家的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都已經以中國馬首是瞻,也只有等到人民幣率先升值,才能得到額外的貨幣政策空間。 

  再回到美中雙邊的貿易政治來看,人民幣成為箭靶的態勢可說相當確定。由於目前美國的失業率已達到10%左右,貿易保護主義因此得到天然沃土,並隨著今年下半年美國國會期中選舉的來臨,預料美方要求中國改變其“掠奪性匯率政策”(語出克魯曼)的呼聲,只會更加高亢。 

  事實上,美國勸誘人民幣升值的好話幾乎已經說盡,一直到去年11月“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的場合,美國還在鼓勵中國替自己著想,主動“採取走向有彈性的匯率制度”,以利長遠經濟發展或短期總體經濟管理,例如可免中國境內的貨幣供給與通膨壓力過高。也才不過幾個月的時間,雙方經貿關係卻已經接近劍拔弩張,可見兩國之間的潛在矛盾確實不小。 

  總的來說,如果中國只是個無足輕重的小國也就罷了,但中國目前已經躍升為全球最大出口國,近期內甚至將取代日本而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無論主觀期望或客觀現實,恐怕都很難再以匯率政策是“內政問題”而繼續我行我素。至於人民幣升值以後中國的產品位階,長期來看勢必被迫升級,這將對台灣產業帶來何種機會與威脅,自然需要台灣政府當局、企業界,一起寄予密切關注。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