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觀察民進黨大陸政策動向的六個視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2-27 00:40:44  


蔡英文能否成爲啓動轉型的關鍵人物?
 
  歷史上,選舉壓力曾促成民進黨轉型,如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和第四屆“立委”選舉受挫,促使民進黨反思其“台獨”黨綱並於1999年5月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成為2000年取代國民黨上台執政的關鍵因素之一。此次縣市長選舉結果也會對民進黨大陸政策動向產生一定影響。之後,民進黨調整大陸政策的緊迫感便相應降低。因為部分代表性人物會形成這樣的認知:即使不調整大陸政策,仍舊可以打贏選戰,何必費力不討好地冒險?

  當然,未來民進黨會就大陸政策展開討論。討論是必然的,也是民進黨歷次轉型的必要步驟。2009年8月2日,蔡英文就明確表示,民進黨將展開“深刻、大規模的中國政策討論”。的確,關於民進黨大陸政策是否轉型、調整的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深深困擾著這位黨主席,也影響著民進黨的社會形象和戰鬥力。通過討論,即使難有實質突破,把問題展現出來,也可以凝聚共識;不管討論結果如何--調整,還是不調整,討論可以使思路清晰、方向明確;可以回擊質疑,為自己的理念政策提供強有力輿論支持,獲取寶貴的合法性。

  至於討論什麼,從理論上講,徹底的討論應當包括思維方式、理論基礎、政策主張、行為方式等。經討論達成的“共識”,既要做到對選民有號召力,也對黨員有說服力、約束力,是一項難度巨大的工作,考驗著民進黨決策層的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

  民進黨內部權力格局

  現有條件下精確把握民進黨內部力量分佈,基本上“可欲不可求”;我們只能根據島內媒體報導,粗略地將在大陸政策問題上具有不同主張或傾向的力量劃分為三個板塊:務實派--原新潮流系、蘇系、蔡英文、陳菊、呂秀蓮等;教義派--“基本教義派”、扁系等;觀望派--其他暫不公開表態者。

  務實派。視野較開闊,獨立思考能力較強,對時勢變動較敏感,所提主張較溫和,易被中間選民接受。掌控黨機器,擁有制定政治議程的便利。人數佔優,社會基礎廣泛,但整合能力欠佳,缺少公認的旗幟人物,凝聚力不強。且各方精於算計,如蘇、陳、蔡的政治作為便常被人理解為著眼2012年大選卡位,影響了務實派的整合。基於實現執政目標的考慮,“民進黨的支持者必須成長”,所以要顧慮中間選民反應,因而大陸政策的論述上表現得比較中道,不像教義派那麼極端和引人注目,目前暫未佔據輿論制高點。事實上,既不丟掉“台獨”品牌,又能從兩岸交流中受益,對其支持者而言提法不錯,但論述上如何自圓其說和實踐中如何落實,本身難度就很大,難怪務實派說服力有限。政治人格上,務實派既有“開明”的一面,也有勢利的一面,雖宣稱“愛台灣”、“為民進黨”,但缺少大無畏的魄力和犧牲精神,瞻前顧後,生怕被扣上“投降”、“賣台”的帽子,制約了務實派的執行力。

  教義派。人數少,但戰鬥力強。“獨立”、“建國”、“正名”等激進觀點,對“出頭天”意願強烈的台灣人具有很大誘惑性。因“純粹”、“純正”而懷有“道德優越感”,自信心強。危機意識、“使命意識”表現得很強烈,具有犧牲精神。立場、論述一以貫之地鮮明,且好走極端、措辭激烈,較易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最大的問題是其主張不現實,對決定選戰輸贏的中間選民的動員力較差。例如,2008年“總統”選舉失利,極端的“排藍民調”遭到部分民進黨人士批評,終被廢除;黨主席選舉,激進的辜寬敏、蔡同榮不敵中道的蔡英文,便說明民進黨成員對激進主張之不可行性有基本認知。正如民進黨前“立委”李文忠在2008年4月23日所言:“深綠沒有錯,錯的是把深綠路線視為民進黨的路線。”此判斷亦為歷次選舉所證明。可見,在僅靠基本盤無法重新執政的情況下,教義派的主張無法代表民進黨政策基調和方向。

  通過以上對比不難發現,務實派與教義派各有長短。目前,輿論上教義派的主張略佔上風。務實派當前僅有零星地試探性討論,未形成規模效應,無法對現有權力格局和政策主張形成結構性衝擊。這種“初試啼聲”的呼籲,能否繼續發酵、擴大,直至促成大陸政策轉型?蔡英文等能否進行具有歷史高度的思考、做出具有歷史高度的行動?筆者以為,務實派在協調醞釀、凝聚共識、等待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蓄勢待發的務實派,其優勢會逐一展現並主導民進黨大陸政策走向。

  大陸政策調整的方向或著力點

  台灣政黨的大陸政策,主要涉及三個層面: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是“國與國”還是“地區與地區”;兩岸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交往--是鼓勵還是限制;政策理念的彰顯方式--議會路線還是街頭路線。

  民進黨1999年5月通過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位階相當於黨綱)提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其主權領域僅及於台澎金馬與其附屬島嶼,以及符合國際法規定之領海與鄰接水域。台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這就是俗稱“台獨”黨綱的核心內容。

  在民進黨人眼,“台獨”,是黨的“安身立命”之本。蔡英文在回應“胡六點”時,便聲稱拒絕放棄黨綱。沒人懷疑民進黨會繼續堅持“台獨”、民進黨內部也沒人跳出來鼓吹放棄“台獨”,目前所謂“務實派”與“教義派”的討論或分歧以及可能會有的政策調整,本質上都只是操作層面問題。在可預期的較長時間內,民進黨不會軟化“台獨”立場,當然也不會貿然“急獨”。

  再看彰顯方式,議會路線與街頭路線結合,並借助綠色報刊及地下電台開展“輿論戰”。在野一年有餘,不論是“517遊行”、抵制陳雲林訪台,還是“立法院”肢體動作、鎖門杯葛議程,多是“故伎重演”,沒有提供什麼新東西。

  至於對兩岸交流交往的幾個著力點,“517嗆馬保台大遊行”的幾大口號--“保台灣、ECFA要公投”,“顧主權、唾棄賣台權貴”,“救失業、反對無能政府”,“護弱勢、反對一中市場”;實際上比較典型、全面地代表了民進黨的政策主張。例如,歪曲大陸善意,渲染大陸所謂“政治野心”、軍事威脅;攻擊國民黨承認“九二共識”是自我矮化;誇大兩岸交流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批評兩岸關係進展“過快”;(注1)批判國民黨決策過程不民主,等等。諸如此類,皆為陳詞濫調、了無新意。未來也難有改觀。

  可見,在“台獨”主張不可能拋棄且亦不可能往拋棄方向發展的前提下、在彰顯方式無法突破的情況下,民進黨大陸政策調整的選項無非兩個:要麼主張擴大交流,要麼反對擴大交流。往兩者中的任何一個發展,都稱不上“大刀闊斧”“傷筋動骨”的轉型,而只能算“改頭換面”的調整。

  我們是否可以明確民進黨大陸政策轉型或調整的具體時限,而非使用諸如“短期內無法”“拭目以待”“有待觀察”等模棱兩可的字眼?筆者認為,未來經過大討論,民進黨會以黨的名義發表“共識”。所採用的表述方式,大致包括:不反對兩岸交流,但重申“國家”主權,且強調台灣必須警惕大陸統戰和應對衝擊。難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突破。至於能否從專業角度提出有別於國民黨政策的替代方案,難度較大。當然,若有此亮點,將有助於民進黨扭轉其大陸政策“有破無立”甚至只會情緒性宣洩的負面形象。

  蔡英文能否成為啟動轉型的關鍵人物

  立場決定理想。一直以來,政治立場不同的各方,對蔡英文及民進黨,都有不同期待。而我們最為關注的,是蔡英文能否有效整合相關力量適時啟動民進黨大陸政策的調整或轉型。

  這取決於以下四個主要因素:

  1、“台獨”理念。

  蔡本人傾向於務實“台獨”,即推動“台獨”“只做不說”或“多做少說”,兩岸交流“好處照拿、‘壞處’照罵”。

  判斷蔡本人的“台獨”理念,可以追溯至其在1998年參與出台的“特殊兩國論”。擔任黨主席後,表示“民進黨未來不走深綠路線”,要嘗試“新的中國論述”,聲稱“以新本土觀捍衛台灣”:“面對越來越複雜的兩岸情勢,必須以新的本土觀來凝聚台灣,才能捍衛我們的主權、民主、自由與生活方式。”“我們應該有足夠的自信,可以把‘本土’重新詮釋為一個包容性的觀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