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寧可廠商外移也不簽ECFA?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1-26 08:45:17  


  中評社台北1月26日電/ECFA首場協商今日在北京登場。

  聯合報社論指出,反對簽ECFA的主要理由,可以歸納為三點:一、ECFA不只是經濟事務,也是政治事務;簽了ECFA,兩岸關係就不易解套。二、北京應公開同意台灣與其他國家簽FTA,否則台灣即不應與北京簽ECFA。三、不簽ECFA,仍有其他解決之道;例如,面對東協加一或東協加三,只要能進入其中任何一國設廠投資,即可“打遍全部”。

  先從最後一點談起。簽訂ECFA,可在中國減免五%至十%的關稅,這只是從出口貿易的利益來看;但更重要的則是,由於可以免除關稅,即可維持廠商在台投資設廠的利基,以增加台灣的就業機會。倘若不簽ECFA,相關廠商必須外移至東南亞或中國,可能即是唯一選擇;但如此一來,台灣的失業問題亦必趨嚴重。因此,主張簽訂ECFA的理由之一,正是要留住廠商,有“根留台灣”的作用;反對簽約者建議“何不外移”,也許可解決廠商的問題,卻必會使台灣的就業問題更形惡化,而不僅是外銷產品失去競爭力而已。但若能在台灣設廠,何必移往東南亞?

  關於與其他國家簽FTA,正反雙方似無歧見。但即使暫不能與其他國家簽FTA,也必須與中國簽ECFA。因為,全球化及區域經濟組織的運作已是大勢所趨,如前所述,台灣為能與其他國家取得在中國免關稅的平等立足點,及為求維持吸引廠商在台投資設廠的誘因,皆不能不簽ECFA;台灣出口貿易可占GDP總值的七成,而台灣將對中國的出口又占總出口總值的四成,面對東協加一(加中國)、東協加三(加中、日、韓)、東協加六(再加印、紐、澳),及東協加七(再加俄羅斯)這個迎面而來的情勢,台灣難道真的寧可廠商外移,也不簽ECFA?反對簽ECFA者,並不反對台灣產品銷往中國市場;難道卻反對在中國免關稅,及反對廠商留在台灣?台灣當然最好也能與其他國家簽FTA;但即使暫時不能,也必須與中國簽ECFA。

  其實,倘若台灣有朝一日能成為“東協加四”,雖可能取得政治平衡的利益,但對台灣農業及基層勞工的生計威脅,必較ECFA更嚴重。(正因兩岸的政治因素,使ECFA有可能在農業等方面減少衝擊)。然而,即使如此,台灣也必須挺起胸膛、面對全球化的考驗;如今將ECFA這個因應全球化的經貿議題扭曲成只是兩岸的政治議題,可謂正是ECFA爭議中的主要盲點。為了迎對全球化及區域經濟組織的挑戰,所以必須簽訂ECFA;至於其中必須考量的政治風險,只要“中華民國”維持自“總統”至里長的民主直選制度,就有充分的支撐,能夠維持“維持現狀/和平發展”的政治安全。

  最根本的顧慮是在,簽訂ECFA後台灣會不會被北京套住。ECFA當然不只是經濟事務,也有其政治意涵;因而,簽不簽ECFA,其實是兩種政治戰略的選擇。若主張台獨,自然反對簽ECFA;但若主張“不統/不獨”,即會傾向贊成簽ECFA。

  關鍵在於:若要迎對全球化,即無理由反對ECFA。與其說ECFA是在解決兩岸經貿問題,不如說是台灣須藉ECFA以處理與“東協加N”的區域經濟難題。台灣必須先有在全球化中求生的能力,始有可能在政治上找到出路;否則,經濟上若無生路,在政治上亦不可能有出路。若謂簽ECFA會套住台灣;不如說,若不簽ECFA,反而會使台灣被錯誤的政治戰略套住。

  台灣的經濟路線受到政治情勢的影響;同樣的,台灣的政治路線也受制約於經濟情勢。全球化及區域經濟組織是對台灣最大的經濟挑戰,也是最大的政治威脅;甚至就兩岸關係言,雙方經貿關係的挑戰,也已超越了政治或軍事的直接威脅。關於ECFA的種種爭議,歸結而言,其實只是對於台灣應當採取何種“政經戰略”以維生存發展持不同看法。但除非台灣能否定全球化及區域化的發展,及改變“東協加N”的大勢,即不能不考慮簽訂ECFA的急迫性與必要性。否則,難道真的要主張廠商統統外移?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