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國民黨雙週報:美中關係現況與美國的政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1-12 16:15:09  


 
  8.美中官方對話   

  2009年4月1日,趁著出席G-20高峰會之便,美國總統奧巴馬與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共同宣布將開啟兩國新的年度高峰論壇“戰略與經濟對話”(S&ED),將針對兩國有關經濟、安全及其他重大議題進例行性的年度高層磋商。S&ED主要分為戰略與經濟雙軌,成立目的在整合過去小布什政府時代原本已經存在的兩個獨立高層論壇的功能,即由美國國務院主導的美中資深官員對話(U.S.-China Senior Dialogue, SD)及美國財政部主導的美中戰略經濟對話(U.S.-China 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 SED)。2009年7月底,美中簽署備忘錄,兩國承諾要在氣候變遷議題上共同合作,也要合作改革國際貨幣基金(IMF)及世界銀行的治理模式,要能充分反映中國大陸日益成長的經濟地位。會後也促成恢復高層軍事互動,另外,S&ED也整合其他美中原本已進行多年的一些高層會議,像是商務與貿易聯合委員會(JCCT)、美中聯合經濟委員會(JEC)、美中科技聯合委員會(JCM)、美中經濟發展改革對話、美中能源政策對話(EPD)、全球議題論壇(GIF)、美中健保論壇(HCF)等。
   
  儘管S&ED成立的目的主要在整合過去美中各項對話平台,然而有關軍事國防議題的合作並未納入,過去,美中軍事高層的交流在2008年因為小布什批准對台65億美元的軍售的軍售案而中止,在奧巴馬政府上台後,因著建立S&ED制,兩國的高層軍事交流在2009年6月重新恢復,並且在同年7月間宣布未來將恢復定期的高階軍事交流。
   
  9.台灣問題 
   
  台灣問題是美中關係中最敏感的神經,中國大陸一直堅持對台灣擁有主權且不放棄用和平或武力方式達成統一,幾百枚對準台灣的飛彈未有撤離的跡象。過去民進黨執政時,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政治態度抱持高度警戒,馬英九上台後即致力於改善兩岸關係,官方授權正式會談在2008年6月中即已重新恢復,雙方達成兩岸包機直航協議,2008年11月初的第二回合談判則針對食品安全、海陸運輸及直接通郵事宜進行磋商,2009年4月下旬雙方在南京進行第三回合談判,雙方取得共識,將推動陸資對台灣的投資。
  
  (1)美國對台政策前景 
   
  美國有不少中國問題專家都關心奧巴馬政府未來的對台政策到底將延續小布什政府過去的主軸,或是可能調整,朝過去柯林頓政府時代的政策轉向?不論未來如何發展,奧巴馬政府不可避免仍將繼續面對過去的棘手問題,包括是否核准新的對台軍售、如何回應馬英九政府可能提出高層過境美國的要求、美國政府將與台灣政府維持怎樣層級的互動關係、是否將和台灣進行更緊密的經濟聯繫、美國在兩岸關係中到底應扮演怎麼樣的角色,以及到底到對台灣維持何種程度的安全保證等。
  
  (2)美國對台軍售 
   
  2008年10月3日小布什政府宣布對台64億美元的軍售案,這是美國在2008年奧運進行前宣布凍結對台軍售決定後的重大轉折。在當時擔任參議員的奧巴馬是支持軍售案的,顯示未來奧巴馬政府應仍不會改變美國對台軍售的政策。
   
  (3)台灣爭取加入成為聯合國觀察員 
   
 2009年的情勢發展顯示中國大陸似乎正在重新評估過去嚴禁台灣參與國際事務的官方立場,因為2009年1月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台灣納入“國際衛生規範”(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IHR),未來台灣將成為“全球警戒反應網絡”中的一環。2009年4月世界衛生組織宣布要請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出席世界衛生年會。這是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後,第一次再參與聯合國聯合國特殊組織的活動,過去十五年來,台灣連年爭取加入參與聯合國活動均遭阻礙,不少觀察家認為,今年台灣能順利進入IHR是中國大陸官員“允許”下的結果。美國也一反過去對台灣申請加入聯合國時的一貫“模糊”立場,公開表示“支持”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活動。
   
  (4)兩岸恢復對話 
   
  兩岸在2008年恢復對話,兩岸關係緩和對美國而言也是好事。馬英九政府的兩岸政策一向堅持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2008年5月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與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正式會談,是1949年以來兩岸執政黨領導人的會談,此後兩岸進行三回合的直接對談,取得不少重大成果,包括兩岸包機直航等,台灣也通過一些政策,包括允許人民幣在國內得以直接兌換、同意中國大陸兩家媒體在台駐點、放寬台商對台投資上限(從40%放寬至60%)。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也提出六項建議,包括建立軍事接觸、建立兩岸相互軍事與安全互信機制等。2009年5月,吳、胡會談再次舉行,並確立了繼續舉辦年度性的以文化議題為主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俗稱的國共論壇)。
   
  10.中國大陸外交關係 
   
  2000年以來,中國大陸一改過去的保守,積極參與國際事務,這項改變受到國際關注,美國國內對於中國大陸的動機也有不同惴測。中國大陸“軟實力”向國際擴散對美國經濟與戰略利益已構成影響。
   
  經驗顯示,中國大陸政策轉向最終都趨向穩定,至於中國大陸政策調整的原因,不外基於幾項目標,包括:1.為促進經濟永續發展(特別是為爭取能源);2.為扯台灣外交後腿;3.為與美國爭奪國際領導地位。因此近年來中國大陸大力參與多邊外交,並且自組不少多邊機制,試圖排除美國參與。
   
  中國大陸發動外交攻勢的最重要利器即對外投資與貸款,中國大陸許多大型公營企業擁有龐大資金,且不需受人民監督,對外投資即常被用來滿足戰略利益。但儘管如此,中國大陸政策也有一些結構性限制,包括中國大陸所謂的“雙贏”策略,實際上的做法即從簡單的問題著手,擱置難題,中國大陸並非所有的問題都能處理,而中國大陸積極的外交布局也為中國大陸帶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如國際間對中國大陸動機的懷疑與不信任,另外,中國大陸不像美國擁有許多私部門可以對外投資,也是中國大陸推動外交時的弱點。
   
  從一些動作中可看出中國大陸有意與美國競逐霸權,如中國大陸在2005年提案成立“東亞高峰會”(EAS),亞太有16個國家參與,但美國被排除在外。此外,中國大陸透過上海合作組織強與中亞各國往來,簽署油管、鐵路網協議、聯合軍事演習。在中東,中國大陸也與美國從事資源爭奪戰,積極與中東各產油國加強往來。而最令美國頭痛的即中國大陸與一些國際“壞分子”的交往,如為爭取油源,中國大陸不顧各方反對與蘇丹及安哥拉交往,中國大陸與伊朗的往來(包括武器出售)也引起美國疑慮。
   
  中國大陸的外交觸角也伸向美國的盟邦,例如:近年來中國大陸積極拉攏與歐盟各國的關係,2009年中國大陸總理溫家寶即訪問歐洲六國,此外,中國大陸也與拉丁美洲等國擴大經貿往來。
   
  11.環境議題 
   
  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大增,間接造成對環境的影響,自從2000年開始,中國大陸每年對石油的需求增長即占全球石油需求成長的40%,而中國大陸對煤礦的高度依賴使得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僅次美國之後的全球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國。
   
  根據美國源部統計,中國大陸從1980到2003年間,二氧化碳排放呈現兩倍增長,對於水質、空氣、農業、公共衛生、氣候變遷都造成不良影響。中國大陸也開始注意到如此發展可能造成的負面衝擊,1998年成立環境保護部,儘管如此,對於因經濟增長而造成的環保問題,中國大陸仍未能找到有效控制的方法。為了供應更多電力,中國大陸投入多項重大水壩興建工程,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對鄰國也造成間接影響,如在湄公河上游興建水庫,位於水庫下游的緬甸、泰國等均受到影響。
   
  2006年,中國大陸宣布加入美國的“未來世代國際夥伴”計劃,共同致力於減排,兩國也簽署一項“提升能源效率與再利用公約”,將共同推動發展清潔及再生能源科技。
   
  12.國內政治議題 
   
  (1)社會穩定 
   
  除了西藏自治區內的幾次示威動亂,農民生活改善有限,與城巿居民貧富差距擴大,也是重大的社會問題。土地徵用造成失地農民的生活困境,已造成零星的抗議事件。為緩和農民日益升高的不滿,中國大陸透過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新的惠民政策,建議取消農業稅,並增加農民補貼。在一些城巿中,勞工暴動事件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全球金融危機造成不少工廠倒閉,社會不安情勢上升。
  
  (2)人權問題 
   
  人權問題一向是美國關切的議題,然而在2009年美國新任國務卿希拉芯在訪問中國大陸時,對於有關人權問題卻刻意低調,強調全球金融危機、氣候變遷及安全議題是當前兩國的主要議題。在過去,儘管美國對中國大陸人權議題不斷施壓,中國大陸也的確有制定一些政策作為回應,然而中國大陸所做基本上仍不足以回應社會的要求。
  
  (3)宗教自由 
   
  中國大陸對於國內宗教活動依舊採取嚴格管制,不少研究對於中國大陸未來是否大幅開放宗教自由並不表樂觀,因為中國大陸政府一向把這些宗教團體視為政府執行政治控制時的威脅,然而在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國內的信徒人數卻不斷增長。
  
  (4)計劃生育政策 
   
  多年來,中國大陸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也禁止美國有關的資金贊助,包括聯合國相關推動人口計劃的經費,中國大陸亦一概拒絕,顯示中國大陸在此政策上特別突出政府的自主性。然而這項執行多年的“一胎化”政策,為因應人口日益老化可能造成的嚴重社會問題,中國大陸政府近來有重新評估生育計劃的打算。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