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6月3日,奧巴馬抵達沙特,展開他上任後的首次中東之行。沙特國王在機場迎接。 |
中評社北京1月12日電/此間《瞭望》新聞周刊刊載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唐繼贊的文章指出,美國總統奧巴馬2009年1月20日上台時,誓言吸取其前任失敗的教訓,推行中東新政,致力解決巴以問題、伊朗核問題和伊拉克問題,以此改善美國在中東和伊斯蘭世界的形象。然而,入主白宮一年,中東三大熱點一直在挑戰奧巴馬中東新政,無一突破。文章全文如下:
伊朗核僵局未能打破,相反還有繼續升級的跡象。
奧巴馬上台後,一改前任“不接觸”的做法,要同伊朗面對面談雙邊關係和伊核問題,試圖通過外交途徑說服伊朗棄核。為此,奧巴馬政府多次向伊朗伸出“橄欖枝”,但口惠而實不至。而伊朗雖然注意到了奧巴馬的頻頻“示好”,但表態卻極為謹慎,始終堅持“聽其言,觀其行”。因而,美伊“直接接觸”一直未能開啟。
2009年10月,伊核僵局出現了“曇花一現”的積極跡象。國際原子能機構就伊朗核燃料問題提出一份草案,要求伊朗在年底之前把大約1100公斤低純度濃縮鈾一次性運往俄羅斯,由俄羅斯提煉成20%純度,然後再由法國生產成伊朗研究用核反應堆所需的燃料棒。對此,伊朗曾原則上表示歡迎,但在具體細節問題上與西方出現了分歧。西方國家堅持要求伊朗全盤接受方案,並將2009年12月底設定為最後期限。而伊朗政府拒絕接受這一期限,同時提出可以直接向外國購買核燃料,或分批用伊朗生產的低純度濃縮鈾換取所需燃料,交換地點在伊朗境內或土耳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