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地球之肺”見證中國減排決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1-28 14:31:08  


  中評社北京11月28日電/正處於雨季的巴西首都巴西利亞,草木蔥郁,藍天白雲,一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

  1992年6月,正是在這個擁有被譽為“地球之肺”的亞馬孫雨林的南美國度,有關締約方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開始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公約提出了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原則,受到廣泛贊同。

  新華社報道,當地時間11月26日中午,中國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位於巴西利亞市中心的巴西國會演講時宣示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定決心和切實舉措。這是中國領導人首次在國際場合介紹中國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最新政策措施與行動。

  僅僅一天前,中國政府決定,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

  與這一目標同時提出的,還有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積極推進核電建設等舉措,以及對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提出的量化目標。

  “這是一個跳起來才能夠得著的目標,但正是這種自加壓力的行動,表明瞭我們願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26日晚,在會見中國駐巴西使館工作人員、中資機構和華僑華人代表時,賈慶林誠懇而堅定地表示。

  事實上,中國在保護環境、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早已作出積極努力。在“十一五”之前,中國就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在第十一個五年計劃中,提出了具體的約束性目標。

  “十一五”以來,中國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在2005年基礎上降低了13%,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短短幾年間,中國的節能減排技術獲得長足發展。清潔煤使用、煤轉化、二氧化碳轉化利用技術等都有所突破,核能、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源發電及相關研究也都開展得如火如荼。

  賈慶林指出,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比較容易普及、而且也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巨大貢獻的項目包括太陽能熱水器和沼氣的應用。

  在北京的平谷區,當地居民以前洗澡很不容易,現在許多家庭都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洗澡方便多了。“可以說,新能源的使用改變了當地群眾的生活習慣”;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沼氣的利用則帶來了“農村燃料的革命”,賈慶林表示。

  實際上,這些新技術的使用以及森林和草場面積的增加,不僅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還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比如茂密的森林,不僅令人心曠神怡,也蘊含著巨大的“碳匯”。每立方米木材可吸收1.86噸二氧化碳,同時排放出1.62噸氧氣,這些都可以通過碳市場進行交易。

  在中國政府最新提出的計劃中,到2020年,森林面積要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

  然而,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同時,也必須關注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問題。發展中國家的人民應該享有發展的權利;發達國家在承諾量化的自身減排目標的同時,也應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相關的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

  “碳市場、碳排放、碳金融、碳匯、碳元、碳循環……,對這些新名詞,要認真研究,使中國從一個碳排放大國轉為一個碳資源大國”,賈慶林的話語中滿含著期待。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