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奧巴馬訪華後美中關係出現新變數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1-27 01:38:06  


11月16日,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在上海科技館與中國青年對話。
  中評社香港11月27日電/美國《世界日報》11月26日載文《奧巴馬訪華後美中關係的新變數》,摘要如下:

  美國總統奧巴馬結束訪中國行程回國後,美國和國際輿論批評他對中國叩頭外交,屈辱外交的聲音四起。其實,奧巴馬作為左翼的總統,以及首位非洲裔總統,對民主制度的感激超過所有的總統,對人權自由的信念,也超過所有的政客,他對北京的對話與柔軟策略,有美國現實有依賴於北京的無可奈何,更有他要迅速扭轉布什在世界造成的美國霸權主義形象的迫切需要。問題是,他的對中國柔軟,並沒有換來北京即時送的大禮,於是就會有輿論質疑:對中國放低姿態,是不是值得?依此邏輯,我們也可以問一句話:奧巴馬如果在訪中國時採取強硬立場,是否有效?或者說,北京是否已經真的有實力軟硬不吃?

  其實,美國對中國政策的基礎,並非在於總統一人的獨斷專行,而是由總統、國會、人民、輿論四個方面構成。奧巴馬雖然主動提升美中關係的地位,被輿論稱為是承認美中G2新核心,但是,承載美國民意的國會顯然更為現實,對中國貿易的逆差,人民幣拒絕升值等,均傷害了美國緩慢恢復的經濟,因此,奧巴馬剛剛回國,美國國會就緊鑼密鼓準備某種“警告”或者“制裁”中國的議案,這顯然就是確認奧巴馬沒有達到國會期待他訪華得到的成果,而駱家輝領導的美國商務部也升高了美中貿易戰的規模,對產油井管實施反傾銷高稅徵收,這一方面是緩解國會對總統府的壓力,一方面也是要求中國做一些事情讓奧巴馬臉上過得去,而美國的輿論當然不能赤裸裸地為美國總統拿不到北京的大禮而發飆,那樣太丟面子,於是轉個彎,對奧巴馬在人權問題上的軟弱發起攻擊,其實是批評北京“太囂張”,所有這一切的背後,當然有美國民意對中國的不滿和戒心。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