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台灣從經濟專業沉淪到經濟民粹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1-16 08:55:46  


  中評社台北11月16日電/曾任台灣“央行”副總裁的前“財政部長”許嘉棟在一場“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座談會上指出,台灣可能陷入“經濟民粹”泥淖中;他並以兩岸近十多年的發展比較,認為“台灣在經濟民粹下,走倒退路”。這番話確實點出若干問題;如果,台灣的經濟政策,不能由“經濟民粹”重返經濟專業,台灣經濟則可能在偏離專業的混亂中日益沉淪。 

  許嘉棟舉的例子,包括雙卡利率上限、油電價格管制、賦稅改革、肥貓議題等,都有經濟議題民粹化的傾向。這些議題,有發生在前朝政府任內,但也有屬現任政府任內,顯然,經濟民粹化不是某一黨派的“專利”,而是藍綠政府都有此傾向。而此現象,更顯示台灣社會已逐漸成為經濟民粹的溫床,經濟專業更受壓抑。 

  以此四大議題而言,油電價格管制的“不公不義”非常明顯,使用油電多者為企業與富人,油電價格凍漲形同以國庫補貼企業與富人,且更難落實節能目標。民進黨政府的油電凍漲,短短一年多概估讓“國庫”損失上千億元。雙卡利率上限,則是以銀行放高利貸為訴求,強要以法令訂定利率上限,既無視於銀行已是完全競爭市場,又違背以不同利率區隔貸款者還款能力與信用的授信原則,更違逆了利率自由化趨勢。賦稅改革,則在討好大眾的心態下,只見減稅不見加稅,讓政府稅收短徵數創新高。至於肥貓議題,則更是亂打一氣,甚至干涉到民間企業的給薪權利。 

  中國時報社論指出,事實上,有“民粹”傾向之經濟政策還不止於此。為了討好各地方及不同族群的民眾,不顧專業的經濟效益評估,在各地廣蓋的“博物館”、客家文物館、甚至“國際機場”,最後都淪為蚊子館,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在經濟民粹下,導致的錯誤? 

  再放大來看,甚至對兩岸經貿與投資方面的管制限制,也帶有民粹性質。經濟專業上評估,即使從過去十多年兩岸產業的發展觀察,已明確看出限制島內企業赴大陸投資,其結果是讓企業逐步流失競爭力,但政府官員因為擔心本土基本教義派的批評與壓力,仍只願意採最“安全”的做法─即到實在擋不住、對岸相關產業與技術層次都已追上後,才可能開放。結果就是置台灣企業於險地,企業永遠無法搶得先機、永遠處在苦苦追趕的劣勢中。看到在大陸全力發展面板之際,“經濟部”還把台灣面板廠商“卡死”在島內,就知道這股力量的影響。 

  台灣經濟發展初期,政治上處次威權體制,經濟上則是專業掛帥。從尹仲容到李國鼎,甚至民主化之後的蕭萬長、江丙坤,都能在一個相對外界干擾較少的環境下,以經濟專業為依據做出決策。雖然民主化後的國民黨執政時期,面對更多壓力與干擾,但長期培養出的財經官僚團隊,仍能盡量讓經濟決策保有專業性。但到民進黨執政後,過多的政治與選舉利益考量,讓經濟專業逐步沉淪。 

  那麼,難道民主化後的台灣,只能眼看著經濟專業沉淪為經濟民粹嗎?未必!過去,財經決策官員只要秉持專業、提出政策,其它的壓力,就讓威權政體去頂吧。但現在的官員,在能提出經濟專業上的政策外,也要有對外界做政策說明與說服的能力,更要有承擔外界壓力的專業良知與擔當。事實上,去年“劉內閣”上台後,讓油電凍漲政策解凍的做法,就是一個相當正面的例子。 

  在經濟政策上,不能否認的是經濟專業與一般民眾易有距離,一個經濟政策可能會造成許多連續的影響;表面上的“得利”未必真的是得利。如油電凍漲,萬民喊萬歲,似乎每個民眾都受惠;但實質上則是讓低所得者補貼高所得者與企業,是典型的不公不義政策。再如雙卡利率訂上限,一句罵銀行“高利貸吸血鬼”,能得到多少民眾支持;但實際上以法律強制降低利率,可能讓更多“信用邊緣人”難以貸款周轉,更把這些人推向地下錢莊。 

  如果政府附和這些說法,無法把持專業,更無能力對外界做專業的說服,最後,經濟政策就真的淪為專業消跡、民粹當道。此一趨勢,值得台灣社會各界與政府警惕。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