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智庫:中國在印度洋推行多邊主義 印度不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1-07 11:10:16  


8月21日上午,赴亞丁灣、索馬裡海域護航的第二批護航編隊返回湛江某軍港。
  中評社香港11月7日電/美國詹姆斯頓基金會11月4日刊登一篇名為《海事多邊主義:中國的印度洋戰略》的文章。作者維傑薩胡加(Vijay Sakhuja)在文章中詳細描述了中國在印度洋的戰略及取得成果,即以海上多邊主義為方向,加強與延岸各國海軍交流與演習,配合經濟合作、建設遠洋補給基地等手段,使相關國家成為利益相關者,綜合性的提升中國在該區域的軟硬實力,以確保中國海上能源通道安全為首要目的安全架構得以發揮作用。 

  東方網引述文章稱,中國外交部一直在堅持不懈地努力消除'中國威脅論'的觀點,這與中國經濟和軍事的迅速崛起是相一致的。北京方面認為,中國在印度洋地區實力苦心經營各種措施,使軟硬實力不斷增長的是出於'和平目的'。 

  然而,近年來印度許多中國觀察家已經注意到北京方面通過定期涉足該地區安全事務、以及近年來在亞丁灣海軍部署打擊海盜行動軍事行動等事例看出——中國刻意“染指”印度洋整體安全架構已經被勾勒而出。這些舉措表面是是中國為了建立 “海上能源通道的樞紐安全”戰略論為基礎,但這一能源通道安全論卻可以被大膽地解讀為解決'馬六甲困局'的'珍珠串'理論——以友好的價格向印度洋沿海地區國家出售軍事武器,在巴基斯坦(瓜達爾)、斯里蘭卡(漢班托特)和孟加拉國(吉大港)發展遠洋基礎設施,在緬甸(緬甸)建設公路/能源管線,建設網絡和電子監視裝置等。如此利用傳統的安全手段,同時配合與經濟援助等措施,推進與印度洋沿海地區國家的的海上多邊外交。 

  這些綜合舉措在中方領導人看來,是既可以促進該地區經濟發展,同時又保障本國在該地區安全利益的“和諧”外交手段。事實上,人民解放軍海軍的友好訪問和頻繁舉行海上多邊演習已經成為中國進一步完成其在印度洋安全架構一個效果良好的重要工具。這一工具能有效為建設與其他國家的關係,廣泛發展實質性議程創造了條件。在某些情況下,這些措施還有可能幫助轉化、擴大和鞏固中國在與印度洋沿海地區國家間的存與在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多國海軍演習 

  中國染指印度洋可以追溯到198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與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斯里蘭卡進行一連串的南亞港口友好訪問。巴基斯坦是中國在南亞地區的重要合作夥伴,發展到今天兩國的合作領域涵蓋了政治、經濟和戰略領域,包括銷售和生產軍事裝備及核合作。雙方還參與了雙邊/多邊海軍演習。 

  在評論中國2003年首次與巴基斯坦海軍在上海舉行聯合演習時,當時曾參與演習的一名中國海軍官員修驥(音)少將指出,這次演習是'對中國來說第一次與外國進行的海上聯合軍演。兩年後,雙方第二次雙邊演習於2005年11月在阿拉伯海舉行。2007年,巴基斯坦喀拉蚩以外海域舉行了又一次多國海軍演習——“和平2007”邀請了中國海軍參於演習。 

  除了巴基斯坦海軍艦艇,來自自孟加拉國、中國、法國、意大利、馬來西亞、英國和美國的戰艦也參與了在阿拉伯海的演習。中方艦隊司令羅先林被指定為海上聯合搜救演習的戰術指揮官,而中國的導彈護衛艦連雲港號被指定為演習的協調艦。這次演習的意義重大,因為它給中國海軍提供了一次協調與其他海軍部隊複雜行動的機會。2009年,中國海軍再次參加在阿拉伯海舉行的“和平2009”多國海軍演習,19艘外國艦艇參與了這次海上軍演。 

  雖然中國海軍不斷參與雙邊和多國海軍演習任務,有一點還是要指出,即指揮多國戰艦的任務部署對於以往指揮本國艦艇來說相對來說有太多不同,也更複雜。掌握和了解這一點對中國海軍尤為重要。開展多邊演習,任務涉及結構化的交流步驟、不同的作戰理論的協同,建立相互商定的交戰規則(ROE),直升機控制行動和共同搜救程序等等,這些內容對於中國海軍來說仍處於探索與發展階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