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專訪吳明敏:美牛欲破台灣防線進軍亞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1-07 00:21:48  


吳明敏是台灣知名的農業專家,曾任教於中興大學,並擔任過“立法委員”。(中評社 鄒麗泳攝)
  中評社台北11月7日電(記者 鄒麗泳專訪)美國牛肉議題,政治效應未歇,台灣中興大學行銷學系名譽教授吳明敏接受中評社專訪時表示,美國想要突破台灣的“牛防線”,主要是看準亞洲其他國家的市場。如果,連衛生管理很嚴格的台灣都開放美國帶骨牛肉或內臟、絞肉進口,除可證明美國牛安全外,“台灣模式”也會成為美國牛重整旗鼓進入亞洲市場的踏腳石。

  他對美國帶骨牛肉等大舉入台感到憂慮,認為有違社會公義原則。美國帶骨牛肉進入台灣的大門之後,就可進駐客廳,接下來各個房間的木門很容易就會被一一打破。

  吳明敏,畢業於中興大學農業經濟學系學士、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農業經濟和鄉村社會學系博士。曾任中興大學企管系主任、產銷系主任兼所長、台灣智庫執行委員,長期研究台灣的農業經濟與產銷體系,上屆以農業專家身分出任民進黨不分區“立委”。

  吳明敏認為,反對高風險美國牛內臟、絞肉等進口,是重大公共政策問題、跟人民健康息息相關,不應該演變成反美或反美情緒,因為美國是台灣的重要伙伴,雙方有很多共通利益,美國也是台灣平衡與中國大陸關係的重要國家。人民反對的是馬政府決策粗糙與不透明。<nextpage>
  吳明敏表示,民意是政府的最大後盾,也給馬政府更多籌碼去向美國討價還價,政府應正視這股正向力量並妥善運用,不要將人民、民間社團以及反對黨的反對聲音貼上民粹或其他政治標籤,這樣不好。

  他說,縱使馬英九、“行政院長”吳敦義到“國安會”系統官員都堅決表達,不會重啟台美談判,但雙方可能已經展另一種形式的檢討,政府可以拿牛絞肉在美國吃死人事件,堅持不讓牛絞肉進口,但可能用其他東西交換,稻米是最有可能交換的物件。

  長期研究農業經濟的吳明敏指出,美國政府先前一直要求台灣開放稻米市場,台灣則未點頭。台灣稻米每年開放配額144720公噸,其中,65%由政府採購,即每年約94068公噸,若政府開放美國稻米進口,以目前國際稻米價格每公斤平均15元,美國進口稻米每公斤約40元,每公斤有25元價差,這是一筆大生意,“絞肉換稻米”不無可能性。

  美國牛肉進口風暴沸沸揚揚好一陣子,吳明敏坦言,吃美國牛肉得到狂牛症(新庫賈氏症)風險很低,但問題在於“我們有更好的選項,為什麼要選擇有風險的選項?”澳洲、紐西蘭的牛肉完全沒有風險,可以多進口,人的生命不能拿來當試驗,因為生命是無價的;尤其,狂牛症的潛伏期長達10到15年,誰都無法保證吃下之後會發生什麼問題。

  他強調,民間另一個強烈反對的理由是,馬英九與“國安會”決策過程不透明、不尊重行政程序,“立法院”已變成“總統府”與“行政院”的立法局。

  在野黨持續抗爭以及民間反彈聲浪不斷情況下,“行政院”祭出“三管五卡”策略,三管就是“管源頭、管邊境、管市場”,吳明敏認為,三管還是有很多漏洞,管不住源頭、管不了邊境、更管不了市場。<nextpage>
  尤其,美國是超強大國,台灣想要派員到美國牛場或屠宰場突擊檢查,偶而為1、2次或許還可以,經常性為之是不可能的事,美國不可能容許他國官員到美國的屠宰場經常性駐場檢查,做出違害其主權行為;而屠宰場業者也不會同意這項作法,再加上,美國政府對牛籍管理、衛生安全檢查並未具體落實,馬政府官員又能保證什麼?

  他表示,10多年來,台灣雞肉、豬肉、水產業消費數量都持續減少,獨獨牛肉增加。美國牛肉進口後,對養牛產業造成直接衝擊,除一小部分川燙類國產牛還有優勢外,其他部分都可以替代;美國牛肉進口越多,台灣所有肉類(雞肉、鴨肉、魚肉、豬肉)等都會受到影響,不只養牛業者要抗議,其他肉類雞肉、豬肉都受到牽連。


    相關專題: 臺灣焦點人物專訪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