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世界日報:十一慶典 台灣人民情緒矛盾而複雜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0-05 10:25:39  


  中評社香港10月5日電/世界日報2日社論說,十一慶典正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既有大閱兵、大遊行和入夜後的煙火表演,規模在京奧兩倍之上,充分體現了中國大陸近30年的盛況,特別是大閱兵,軍容壯盛不僅在氣勢,而在高科技武器的展示,據說其中有九成是全新亮相,極具威懾和震撼力道。海外華人包括台灣人民透過電視轉播自有感於中國崛起,欣慰中國立足於新世紀,必然對她有更大的期待,期待兩岸統一有期,這會是個心理壓力。

  社論說,若再加上大遊行中所見的寶島台灣花車,當大會司儀介紹:“寶島台灣彩車展現了兩岸割不斷的血脈淵源,以及兩岸同胞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前景的共同期盼”時,即已公開宣示也是承諾,即兩岸和平發展的前景是要兌現的;至於何時兌現,就是一種壓力。對北京中南海的領導人言,是如何排上日程的壓力,對台灣領導人和台灣人民而言,不論在心態上樂見統一或不樂見統一,都有一種莫名的壓力,即兩岸統一的時程會在何時發酵,該有什麼準備,這種準備當然不可能僅僅是心理上的影響。

  回顧60年前的1949年,國共兩黨勝負既分,大撤退和移民潮擁向台灣,這是一個苦澀的歷史記憶。特別是外省第一代和第二代子弟們,不論在台灣的發展如何,終究不能否認那是一場非自主的流離,背負著家族生離死別的鄉愁和全面受挫的記憶。也不必意外國府在風雨飄搖當中,會以漢賊不兩立的思維施行威權統治,所有價值觀都得反映出最基本的反共立場,凜冽中帶有濃濃的肅殺氛圍。從退出聯合國喊出莊敬自強的口號到開放大陸探親,都是來自外部壓力,以及尋求政權合法性被迫做出的選擇和因應策略。這是台灣這廂的挫折之情,但這種挫折之情,其實更存在大國崛起的憧憬。

  社論說,今天台灣的經濟規模固不可能和對岸頡頏,但經歷過出口替代和經濟起飛歲月,台灣人民不論國民平均所得,以及在各方面所能享有的開放空間和公共設施,再加上民主化的洗禮,相對於對岸不能不說存在一種信息和生活優勢。台商近20年來,參與對岸沿海經濟改革,既是出走也是自我轉型,對台灣經濟和社會發展都起了絕大的影響。其所出現的新形勢,明顯看到對岸從經濟面的崛起,蔚然成為大國。

  就個體和總體的比較言,很清楚地看到一種對比,即兩岸形勢在總體格局上,出現優勢逆轉,台灣已愈見邊緣化,就中華經濟圈而言,則更見依賴大陸。但就個體感受而言,台灣人民確有一種新的不確定感,一種優勢不再的失落。無可否認,台灣內部還存在相當程度的民粹,台獨思想即寄生於這種失落感中,而有逢中必反的情緒。為求和諧,期待兩岸有進一步整合或持統一主張者,則多少有一種自我壓抑。

  社論說,這顯現在台灣這幾天一再出現誰會在十‧一慶典上露面的猜測和批評,包括“國防部長”出面攔阻黃埔老將領,負責兩岸事務的“陸委會”和海基會先後都站出來澄清沒有接受對岸邀請云云,最後連“總統府”也出面表示已急電要求四名在北京的“國策顧問”踩煞車。這意味兩岸共同慶祝十‧一的時機還未見成熟,更深層的意義是兩岸尚未正式簽署和平協議前,檯面人物要參加十‧一慶典還是無法消除體制上的障礙。

  面對中共建政60周年的十‧一慶典,台灣人民確有一種矛盾而複雜的情緒,綠色媒體在報導相關新聞時帶著批判語言,但就是不肯放過鏡頭所呈現的盛世規模,依然都呈現在台灣人民眼底,依然可以分享的榮光。至於藍媒幾乎是全場轉播,即設定台灣人民多數想看對岸十‧一慶典,從而相信這原是一種訴求。不少應邀觀禮的台灣高科技老闆說,最想看“閱兵大典”,這又是另一種台灣情。


    相關專題: 新中國成立60周年 大閱兵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