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影響中國責任 胡錦濤3次出席G20峰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9-26 12:22:07  


  
  正本清源 改革國際金融體系 

  國際金融危機向全球提出了尖銳的問題:如何改革現行國際金融體系,防止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卷土重來? 

  3次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峰會,改革國際金融體系,加強金融監管,一直是各方關注和爭論的焦點。

  在華盛頓和倫敦,胡錦濤提出,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應該堅持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國際金融新秩序的方向,努力營造有利於全球經濟健康發展的制度環境”,“堅持全面性、均衡性、漸進性、實效性的原則,推動國際金融秩序不斷朝著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方向發展”。在匹茲堡,胡錦濤再次提出,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國際金融改革”。他強調,現在,國際經濟金融形勢有所好轉,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推進改革的決心不能減弱、目標不能降低”,“應該落實倫敦峰會確定的時間表和路線圖,著力提高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

  胡錦濤的這些主張為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提供了重要指導性原則,推動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達成推進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政治共識。

  同時,倫敦峰會以來,中國積極行動,進一步增強了中國在國際金融機構及重要國際金融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積極參與國際危機救助,宣布購買不超過500億美元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債券。積極參與國際機構的貿易融資計劃,履行了購買世界銀行15億美元私募債券的承諾。中國人民銀行同6家外國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署了合計6500億元人民幣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中日韓3國同東盟10國就建立總金額達1200億美元儲備庫問題達成一致…… 

  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得到國際社會認同。美國《華盛頓郵報》說,在國際金融體系的重建中,中國、巴西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將發揮更大作用。日本《朝日新聞》的社論指出,新興國家正在深入參與到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國際金融體系中來,新興市場國家參與感的增強是國際金融體系框架的最大變化。

  遏制失衡 推動全球經濟發展 

  金融市場動蕩,資金鏈條緊縮,企業生產下滑,實體經濟受挫……國際金融危機讓各方看到曾經繁榮表象背後的失衡。

  國際社會議論著國家儲蓄消費失衡、貿易收支失衡、財富分配失衡,資源擁有和消耗失衡,國際貨幣體系失衡…… 

  “從根本上看,失衡根源是南北發展嚴重不平衡。只有廣大發展中國家有效實現發展,世界經濟復甦步伐才會堅實,世界經濟增長才能持久。”胡錦濤的話一語中的。

  聯合國有關報告顯示,儘管國際金融危機並非源自廣大發展中國家,但由於經濟基礎薄弱、社會保障能力欠缺等因素,發展中國家遭受危機的衝擊超過發達國家。

  針對全球發展失衡狀況,胡錦濤呼籲“我們應該完善促進平衡發展的國際機制,支持聯合國在解決發展問題方面更好發揮指導和協調作用,推動世界銀行增加發展資源、增強減貧和發展職能,敦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建立快速有效的金融救援機制,優先向最不發達國家提供融資支持。” 

  就在匹茲堡峰會召開前,中國還相繼出台了一系列針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措施:未來5年內將援建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技術示範中心數量翻一番;向聯合國糧農組織捐款3000萬美元;免除最不發達國家部分無息貸款;給予有關最不發達國家95%的產品零關稅待遇…… 

  短短一年,三地峰會,世界感受到了中國的影響,見證了中國的責任。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胡錦濤出席聯合國大會、G20峰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