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國新辦《新疆的發展與進步》白皮書(全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9-22 17:33:41  


 

五、堅持各民族平等團結

   新疆民族眾多。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新疆共生活著維吾爾、漢、哈薩克等55個民族。2008年,新疆總人口為2130.8萬人,其中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1294.5萬人,占全疆人口的60.8%。截至2007年,百萬以上人口的民族有3個:維吾爾族(965.1萬)、漢族(823.9萬)、哈薩克族(148.4萬);10-100萬人口的民族有3個:回族(94.3萬)、柯爾克孜族(18.2萬)、蒙古族(17.7萬);1-10萬人口的民族有6個:塔吉克族(4.5萬)、錫伯族(4.2萬)、滿族(2.6萬)、烏孜別克族(1.6萬)、俄羅斯族(1.2萬)以及東鄉族。其餘民族人口不到萬人。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區,今天生活在新疆的各民族都是在歷史上先後移居而來的。據史載,公元前101年,漢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軍隊開始在輪台、渠犁等地屯田,後來擴大到全疆各地。公元前60年漢朝中央政府設立西域都護府以後,或為官、或從軍、或經商,進入新疆的漢人連續不斷。至漢朝末年,漢人在新疆各地已經形成大分散和各屯田點小集中的分布格局。漢族是較早進入新疆地區的民族之一。清朝統一新疆(1759年)後,為了移民戍邊和開發新疆,清政府組織滿、蒙古(察哈爾)、錫伯、達斡爾(索倫)、漢、回官兵移駐新疆,並鼓勵南疆的維吾爾人到北疆伊犁,內地漢族、回族民眾到新疆,發展生產。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前期,有許多俄羅斯人、烏孜別克人和塔塔爾人進入新疆並留居下來。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新疆共有13個民族成分,呈現以維吾爾族為主體,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混雜居住”的特點。南疆以維吾爾族為主,北疆以漢族和哈薩克族為主,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和達斡爾等民族分布比較集中,其他民族大多為雜居。 

   新中國成立後,新疆的人口自由流動日益增多,多民族混居狀況更為明顯。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受市場導向作用影響,以上學、工作、經商、務工為主要目的的自發、自願人口流動,在新疆城鄉之間、北疆和南疆之間、新疆和內地之間頻繁增加。2008年,新疆約有24萬富餘勞動力前往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務工。另外,每年還有大量的季節性流動人口在新疆境內和新疆與內地之間流動。每年8月下旬至11月的棉花收獲期間,都有來自其他省市的數十萬人到新疆從事棉花采摘工作。 

  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的人口頻繁流動,導致新疆的民族構成及分布格局發生了變化。一是民族成分增加。2000年,除基諾族外,中國的其他55個民族都有成員在新疆定居生活。二是各民族人口數量普遍增加。1978年到2007年,全疆人口最多的維吾爾、漢、哈薩克、回等4個民族人口分別增長了74%、61%、81%和78%。三是各民族傳統居住地的本民族人口比重不斷下降。南疆喀什、和田和阿克蘇三地的維吾爾族人口占全疆同族人口的比例,由1944年的84.6%下降到2007年的71.5%;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哈薩克族人口占全疆同族人口的比例由1944年的83.4%下降為2007年的76.8%。四是城鎮多民族混居狀況更為明顯。城市中的少數民族人口比例增加。烏魯木齊市有52個民族成分,少數民族占全市人口總數的比例由1978年的18%增長至2007年的27%。 

   新疆各族人民在長期共同生活中結下了深厚情誼。60年來,新疆各族人民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幫助,共同進步,形成、發展和鞏固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係,這既是新疆發展進步的重要內容,也是新疆發展進步的根本保證。 

   承認中國各民族的存在並保障其各方面的平等權利,是中國政府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和根本政策,也是中國各項民族政策的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係。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行為。”在新疆,各民族公民廣泛享有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的各項平等權利,包括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平等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的權利、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接受教育的權利、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保護和發展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權利等。 

   60年來,為切實保障新疆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和社會地位,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中央和自治區各級政府做了大量工作。新中國成立前,南疆部分地區尚存在農奴制殘餘,個別地區農奴制甚至完整保存。20世紀50年代,新疆進行了民主改革,廢除了舊制度,使世代受壓迫的少數民族人民得到了基本人權。少數民族參與行使國家權力的權利受到特殊保障。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新疆各少數民族都有適當名額的代表。出席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新疆代表共計60名,由11個民族成分組成,其中60%是少數民族代表。目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全國政協的領導成員中,都有來自新疆的少數民族人士。自治區地方人民代表大會,當地每一少數民族聚居區都有代表參加。自治區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共有代表542名,有13個民族代表,其中少數民族代表占到65.5%,比少數民族人口在新疆總人口中的比重高出4個百分點。 

  在新疆,各民族間政治地位的平等主要通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得以實現。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使少數民族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內部事務,是中國解決民族問題的一項基本政策,也是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成立於1955年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的民族自治地方。在維吾爾族以外的新疆其他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還成立了哈薩克、回、柯爾克孜、蒙古等4個民族的5個自治州,以及哈薩克、回、蒙古、塔吉克、錫伯等5個民族的6個自治縣,還有43個民族鄉。新疆是全國唯一的三級(區、州、縣)自治地方俱全的自治區。各級自治機關在歷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組成以及幹部配備上,堅持各民族平等參與、共同管理的原則,保證各民族共同當家作主。各級自治機關根據本地實際制定並實施自治法規、地方性法規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決議,依法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利。截至2008年底,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現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規127件,通過法規性決議、決定28件,批准烏魯木齊市地方性法規,各自治州、自治縣單行條例100件。 

   國家和自治區一直把選拔、培養和使用少數民族幹部作為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關鍵,通過送去學習、加強培訓、基層鍛煉、異地交流、掛職輪換等多種形式,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優秀少數民族幹部,少數民族幹部隊伍的人數和素質大幅提高,並保證各級各類少數民族幹部的相應比例。1955年,全疆有少數民族幹部4.6萬人,1965年為6.7萬人,1975年為9.3萬人,1985年為20.2萬人,1995年為27.2萬人,2005年為34.0萬人,2008年為36.3萬人,占全疆幹部總數的51.25%。目前,自治區的政府主席、各自治州的州長、自治縣的縣長以及相應的人大常委會主任、人民法院院長、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都由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絕大多數的地、州、市的專員、州長和市長以及縣長、區長由少數民族幹部擔任。 

   自治區政府採取各種特殊政策措施,努力使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權利在社會生活和政府行為中得到落實和保障。1993年頒布、2002年修改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語言文字工作條例》,從法律上保障各民族語言文字平等的權利,提倡和鼓勵各民族互相學習語言文字。1996年頒布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辦法》中規定,在自治區境內生產並銷售的商品,其包裝和說明書上應有少數民族文和漢文;經營者在其經營場所懸掛和在食品包裝、裝潢上標注“清真”字樣或標記,必須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族事務管理部門批准。 

  國家堅持各民族語言文字一律平等的原則,反對任何形式的語言特權。自治區政府根據新疆的具體情況,於1988年和1993年相繼頒布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語言使用管理暫行規定》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語言文字工作條例》,從制度上保障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自由和權利。新疆目前13個世居民族使用10種語言和文字。自治區及各自治州、自治縣機關執行公務時,同時使用自治民族和漢語兩種語言文字。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等都廣泛使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新疆日報》用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四種文字發行。新疆電視台用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四種語言播放節目。新疆人民出版社用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六種文字出版各類圖書。新疆各出版社出版的圖書與音像製品中使用少數民族語文的占到70%以上。

   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是保護各民族平等權利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家和自治區各級政府在承認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自由的基礎上,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規,尊重和照顧少數民族飲食、衣飾、年節、婚姻、喪葬等方面的習俗。自治區政府每年都要對少數民族生活必需的肉食和副食品的生產和供應作出專項安排,保證各民族特需食品的生產和供應,特別注意照顧10個普遍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在新疆,每年的肉孜節和古爾邦節,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人民都可以享受節日的假期,俄羅斯族在聖誕節、複活節也有法定假期。

  民族團結,是促進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反對民族之間的隔閡、歧視、仇恨和衝突,反對大民族主義,主要是大漢族主義,也反對地方民族主義。在新疆,加強各民族間的團結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是做好新疆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證。多年來,自治區政府大力倡導“人人都有民族團結思想,人人都講民族團結,人人都懂民族政策,人人都做民族團結的好事。”新疆各族人民在實踐中提出了“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三個離不開”思想。1982年新疆在全國各省區市中率先開展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活動,至今已召開五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共有862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和1520名模範個人受到自治區的表彰。1983年開始在每年5月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月活動,集中、廣泛地進行民族平等團結的宣傳教育,至今已堅持27年。新疆的小學至大學各類學校教育中均設置民族團結及民族知識教育的課程。通過堅持不懈的民族團結教育,各民族平等團結的觀念和“三個離不開”的思想不斷深入人心,各民族間互幫互助、互敬互愛蔚然成風。 

   在新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係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受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影響,維吾爾族人與回族人在經商和餐飲業方面,漢族人在種植蔬菜方面,哈薩克族人在放馬牧羊方面各有所長,統一的市場和相同的生產目的,使各民族相互協作,共同發展。共同的社會制度、共同的政治經濟組織、共同的社區生活使不同民族成員結成同志、同事、鄰居和朋友這樣一些穩定的合作關係,彼此間的了解和友誼大大增強。據2004年、2005年在新疆10餘個縣(市)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城鎮維吾爾族居民和漢族居民中,有兩個以上異族朋友的分別占65%和61%,沒有異族朋友的人分別占30%和29%。近年來,不同民族成員通婚的現象逐漸增多。在烏魯木齊市,1980年婚姻登記中2.1%為族際婚姻(218對),2003年上升為5.9%(811對);在塔城市,婚姻登記總數中族際婚姻的比例,1995年為5.5%,2003年增至39.5%。據1987年對伊寧市一個4個民族共居的街巷的調查,在具有語言能力的141人中,會2種語言的48人,會3種語言的16人,會4種語言的6人,會5種語言的1人。每逢維吾爾、哈薩克、回等普遍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歡度古爾邦節和肉孜節,漢、蒙古等民族歡度春節,各民族友鄰、同事都問好祝福,共享喜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